-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自古喜好通才缺乏专才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常识缺乏的社会。一百多年前,传统的中国社会还看不起“奇技淫巧”,然而当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仍旧缺乏常识?
方舟子说:“首先,传统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不那么容易改变,即便是尽最大的力量去推动它转化,也未必尽如人意。其次,我们并非一直都奋勇向前,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等。其三,改革开放以后,向科学进军,其实是把科学变成了一项群众运动,而非专业运动,这也是我们出现了那么多所谓‘民间科学家’或者‘科学妄想家’的原因,诸如‘谁造出来永动机,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等,动不动就是惊世骇俗的创举。其四,思想界的传统意识问题,我们的思想界仍旧有传统思想的遗留,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等与人文科学仍旧残留着不同的态度。”
专业精神的缺乏,不仅仅是社会,包括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方舟子说:“中国人更多追求的是通才教育,一个人要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好。像我们所说的博士学位,字面上是指博学的人;而硕士中的‘硕’是大的意思,同样也是指博学。可实际上,西方设立博士、硕士学位,是把科学研究划分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而不是各方面都知道一点的通才。”
常识本不艰深,然而专业意识的缺乏却成了常识普及的难关。
知识分子参与科普不够
对于树立专业意识,方舟子明白这并不容易,他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看见效果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做更多的工作,潜移默化才有可能。”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难的是观念的改变。方舟子认为:“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教会人们知识,而是培养人们的意识,即对不懂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随大溜,而是要向专业人士征询。首先应该从教育开始,我们现在从中学就开始分文理科,本科时的专业划分已经很细,可到博士或硕士则又要求博学、全面,这与西方现代教育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需要更多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参与的工作,然而并非所有的专业人士都愿意参与其中。方舟子说:“知识分子应该关注公共事务、社会事务,让公众了解你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做研究的钱,是来源于公众的,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公众明白你在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就做了科学普及的工作了。而现在知识分子参与得很不够,他们不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讲给非专业的人听,这也说明我们虽然追求通才教育,但并不成功。”(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