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网络舆论事件从形成、发展到高峰峭立,再到有所回落,显示出政府部门网络舆论管理水平的提升
● 网络舆论的情绪化、鼓动化、不负责任等特点,也易引起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问题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7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书中对十多年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了详尽和系统的梳理,其中所揭示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一系列特征值得人们重视和警惕。
网络舆论事件呈上扬态势
早在1998年1月发生美国总统克林顿“拉链门”事件时,我国的网络舆论就已经十分活跃。因此,新媒体蓝皮书以此为起点,所分析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时间跨度为1998年初到2010年底。
蓝皮书认为,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在时间上呈波浪状不断上扬的发展态势。在蓝皮书所涉及的21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仅在2009年有所回落,但2010年又重新恢复上扬的态势。
蓝皮书对一些标志性的年份进行了命名,如2003年是网络舆论年、2007年是网络民意年、2008年是网络舆论监督年、2010年是微博发展年。
蓝皮书作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钟瑛认为,网络舆论事件之所以在2008年达到最高峰,与2008年诸多天灾人祸及社会大事频发有关;网络舆论事件在2009年有所回落,而在2010年又出现回升,这与网络舆论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矛盾继续发展有关,同时也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关,特别是微博的发展。此外,网络舆论事件从形成、发展到高峰峭立,再到有所回落,也显示出政府部门网络舆论管理水平的提升。
从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源自东部地区的占54%,源自中部地区的占22%,源自西部地区的占24%。
钟瑛认为,在对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分布空间的分析过程中,能发现事件发生地域的迁移。初期阶段(1998年至1999年),网络舆论事件多源起于国外,如克林顿“拉链门”事件等;2000年前后,网络舆论事件中心转移到国内中西部地区,如胡长清案、广西南丹矿难等;2003年以后,东部发达地区成为关注的焦点,如孙志刚案、珠海买春事件、上海社保案等。
网络舆论关注反腐与民生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还对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诸多特征进行了描述。
蓝皮书统计显示,按照通行的中国当代十大社会阶层划分,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阶层,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首当其冲,相关案例共67起,约占整体的36%。
钟瑛认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有主导性特点,他们最接近整个社会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他们构成了网络舆论事件的焦点,网民极度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管理能力、工作作风等。
蓝皮书中提到,2010年,政府部门管理者的贪污腐败、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如共青团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骗官案、湖北恩施腐败书记“日记门”事件、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事件、广西来宾烟草局长“香艳日记”事件等。
此外,蓝皮书称,2010年,政府部门管理者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不少政府部门管理者自觉地运用新媒体,如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的费用公示、江西黎川新任科级干部财产公示等,皆获得广大网民的好评。
而对于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及的类型,蓝皮书统计显示,网络舆论事件主要集中在政治与民生方面:
政治方面,官员腐败与政府部门管理密切相关,共47起,占案例总数的22%,显示网民对政治生活的关注。
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网络舆论事件的又一大热点,这些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城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共有案例39起,占总数的19%。
钟瑛认为,在历年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发展的类型中,2010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微博、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政府部门管理、房屋拆迁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比例呈扩大趋势,成为最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关注的兴趣点。
此外,对性质敏感、发生地偏远的事件,网络媒体的挖掘功能也是网络舆论事件呈现出来的一大特征。
蓝皮书称,2008年,在浙江温州“出国考察门”事件中,出现了一张遗失的公务员出国考察账单。在事情没有核实之前,传统媒体难以报道,但网络论坛却已四处张贴。
蓝皮书在对源自网络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考察后还发现,源自网络论坛的居首,其次是博客,之后是微博、贴吧、邮件列表、QQ。其中,在2010年,微博兴起后,迅速成为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息起源。比如,“天价微博”事件就是当事人利用微博爆料,反映电信运营商高收费,从而引起网民与消费者的关注。
钟瑛认为,在公众通过微博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这一情形增加的同时,政府部门管理者利用微博实现信息透明与舆论引导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这说明政府部门利用新媒体实现信息公开、与网民问政的做法是一种反映社会民主进步的、成熟的有效做法。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还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IRI)已发布和已完成的年度报告进行了分析。
据蓝皮书的分析,2010年年内,各种热点事件、突发事件不断,形成的网络舆论依旧是风起云涌。这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危机频发期的现实的反映。
蓝皮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闵大洪认为,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选出的2010年热点事件来看,这些事件主要涉及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城管、央企、富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拆迁、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就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IRI提供了2010年近1000个网络热点事件、72个网络热点及突发公共事件和20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或热点的整体态势分析表明,持续时间在31至50天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占比达50%;持续事件在11至30天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占比达40%;持续时间达71天以上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占5%,如赵作海事件的持续时间长达79天,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事件。
“一个事件的网络舆论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政府部门对于热点问题和危机事件应对的水平和能力。”闵大洪说。
网络舆论社会监督作用明显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蓝皮书除对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分布和特征作出分析外,还进一步分析了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
蓝皮书对210个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解析后发现,网络舆论在推进事件发展中的作用是多向的。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有140起,比例为67%;起中性作用的案例为46起,比例为24%;起负向作用的案例有20起,比例为9%。
蓝皮书认为,数据显示,起正向作用的网络舆论占绝大多数,其正面的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其影响是最终废止了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2008年山西襄汾溃坝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反响强烈,很快掀起问责风暴,涉及各级官员100多名;其他如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等,都因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应,最终导致地方政府修改决议。
蓝皮书进一步分析称,网络舆论的情绪化、鼓动化、不负责任等特点,也易引起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问题。
钟瑛认为,数据显示,不同媒体对舆论事件进程的影响力不同,网络媒体首屈一指。许多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皆因网民的自觉参与、挖掘真相,最终形成势不可挡的网络舆论气势,促使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问题。比如,2010年,广西来宾烟草局长“香艳日记”在网上曝光后,网络舆论一片哗然,“香艳局长”也在立案调查后被送进监狱。可见,网络媒体在社会监督中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网络舆论管理任重道远
蓝皮书在对13年间21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分析和梳理后,得出的结论和启示如下:
网络舆论事件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2008年以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因此,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任重道远。
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点:地域上,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人群上,多集中在接近更多政治、文化、经济资源的人群。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网络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地域的社会秩序、人群道德进行监管。
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是官员的执政问题与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常牵涉到普通群众最敏感的神经,稍有不公就容易引起群情激愤,形成网络暴力。因此,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网民道德水平的提升,都应受到高度重视。
房屋拆迁问题是最容易引起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与热点,房屋拆迁问题在整个网络舆论实践中有扩大发展的趋势,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类问题应该成为今后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
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仅在网络舆论事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而且在推进事件圆满解决方面的正向作用也十分突出。
闵大洪进一步分析说,网络舆论的高涨体现了中国网民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是封不住的;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的网络监督,尤其是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腐败作为的网络监督是挡不住的。(杜晓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