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记者:有人说中国的图书普遍有翻译的问题,就拿阿拉伯语译作来说,中国人翻译成的阿文,并没有阿拉伯人翻译成他们的母语那么到位,请问您对此是怎样的看法?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郭晓勇:的确,文化差异、翻译力量不足、高水平翻译人才匮乏等确实是中国图书走出去面临的现实困境。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国当代文学为例,已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介绍到国外,被译介的作家在230位以上,但是,相较于中国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这个数字还是显得远远不够。而且,因为译作的质量及推广渠道等原因,这些被译介的作品很大部分还不能进入海外主流图书市场。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用阿拉伯文翻译出版了一千多种图书和其它出版物。同时我们通过引进外国专家,与知名高校合作培养、建立翻译出版机制等方式,在培养、壮大专业的翻译人才队伍方面也进行着有效的探索和尝试。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日益显效。我们目前出版的阿文图书大多都经过阿拉伯专家润色或改写,译作质量有很大提高。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国内各大出版社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开展合作的?贵集团下属各出版社与阿拉伯国家的出版机构合作现状、前景如何?
郭晓勇:开展国际出版合作,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途径。近些年来,国内出版机构同国际知名出版同业有了日益增多和日渐深入的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有关中国的图书,既能更好地被国外读者认可和接受,又能够利用他们的推广发行网络提高合作版书籍的知名度和发行量。可以说出版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融共享。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为例,几十年来共出版阿文图书百余种,1964年就创办了《今日中国》阿文版杂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开罗设立了杂志分支机构,所属中国网有专门面对阿文读者的阿文版,集团与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合作推进的“同一个文明”图书翻译出版项目已经进行到了第二阶段。相信,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出版机构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两国文化艺术作品被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读者所共享。
记者:参加这样的书展,对展示中国形象、展示中国出版实力的作用自不必说,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难得机会。而且,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参加书展这个文化交流过程的?参展过程中是否还看到了一些不足?
郭晓勇:中阿两个民族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中阿文化的交流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揭开了两种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彼此的交流互通中都获益良多。进入21世纪,中国同阿拉伯地区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出版业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两个地区、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国际书展则是出版业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精神财富得以展示,实现共享。
我们集团今后每年都至少参加一个阿拉伯地区的重要书展。通过书展,了解阿拉伯地区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变化,明确读者定位,加大选题策划力度。通过书展,深入与阿拉伯地区出版同业的交流合作,不断将更多更好的图书介绍给两国读者。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我想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有关中国的阿文版图书,无论从选题内容、出版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还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中阿文化交流的需要,品种不多,题材也不够广泛,这当中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有责任也有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阿出版和发行工作,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出版、扩大中国图书对阿版权输出等,为促进中阿文化交流、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做出新的贡献。(记者张琼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