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要不要删着读?对文化传承多点宽容

2011年01月05日09:5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三字经 文化继承 文化传承 文化历史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透过《三字经》删节之争,我们需要思考: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是该严苛些,还是该宽容些?漫画:袁昕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而出的《三字经》开头。一千余字的《三字经》哪些内容去留存废,成了舆论热点。

此事缘于日前山东省教育厅的一纸通知。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称全省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不健康内容流入了校园,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如《三字经》等。同时有媒体报道,此前,湖北已有学校使用删节版《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等语句已经在教材中消失。

《三字经》,要不要读?

陈女士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她觉得《三字经》应该删节:我给孩子讲过《三字经》,但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比如讲到“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等内容的时候,就很为难。

对于是否对《三字经》进行删节,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三字经》根本不适合进入中小学作为教材。

鲍鹏山解释说,《三字经》是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甚至有很多市侩哲学,在今天来看,对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鲍鹏山告诉记者,《三字经》即使作为教材,基本上都是做选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不一定要全背下来。在古代社会里要求学生背读的只有“四书五经”。

“《三字经》本来就是很低层次的读本,是孩子们启蒙的时候读的,古代大多是三岁左右的孩童诵读。从未被列为政府指定的教材,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也认为《三字经》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鲍鹏山说。

鲍鹏山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类的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价值观教育(即文化历史信仰)、语言训练学(即学会典范的母语)。价值观教育自不用说,《三字经》类似顺口溜,无法承担语言教育的使命。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三字经》都有欠缺,不足以作为教材。

对于当下《三字经》的“走红”,鲍鹏山说:“很多人认为《三字经》是传统经典,学《三字经》能为学古文打下基础。可问题是,用《三字经》来学习古文,根本是走错了方向。这一点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人云亦云。什么东西火,就读什么,缺乏科学的判断。”

“我非常赞成孩子们读经典。但我认为要想加强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用《论语》替代《三字经》,《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养成和语言积累有非常可观的作用。”鲍鹏山说。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