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国走进"全民记者"时代 职业记者面临挑战

2010年11月08日14:3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记者 微博 草根化 PX 时代命题 记者协会 全民记者 记者节 报道 通讯社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传播、扩散。在之后的很多天里,“Kayne”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是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

这是一名非职业记者通过非传统媒体平台发出的影响广泛的“消息播报”,而这样一个“报道模型”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和深刻作用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迎来新中国正式设立记者节的第10个年头。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

当“全民记者”时代来临,如何在浩淼如海的舆论意见中选择权威?职业记者和媒体怎样确立主阵地?政府部门怎样应对网络民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及相应治理能力?

这又是一道时代命题。

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Kayne”的真名叫王凯,在发出那条微博前,他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是放假回家的舟曲居民。那条微博发出以后,他成了一位没有记者证的“记者”,而且是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每天都有数万人在网络上等待他更新微博。在媒体抵达灾区之前,“90后”的王凯,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我不是什么英雄。”在王凯看来,这一切都很偶然,他是舟曲县人,在灾难发生的一刻,他恰巧在舟曲,而且,他是舟曲的幸存者中,少数几个会玩微博的人。只有他,想到了通过微博把所见所闻发出去。

在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看来,所谓“全民记者”应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全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作为“全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说。

新世纪10年,中国网民的数量从开始的仅几百万,迅速膨胀发展到数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6月底统计公布,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

“庞大的基础逐渐使中国网民从发邮件、看新闻等实用主义者转变成为一种有互动参与意识的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吴文虎说,这种身份认同加速了“全民记者”的诞生。

2007年3月28日,正当重庆“钉子户”事件被传播得如火如荼之际,以“菜农”为职业的周曙光带着“企图一夜成名的欲望”,乘火车从湖南娄底“像一颗疯狂的石头”到达重庆。当天下午3时起,他在博客上陆续贴出十多篇文章,报道自己的行踪。尽管“紧张得腿肚子有点发抖”,但他还是找着机会“撞上”采访了钉子户的当事人吴萍夫妇。他采写的新闻为他的博客带来了18000多的点击量。

在Web2.0的时代,博客变成了一个自主媒体,一旦网民通过自己博客把报道发表出来,实际上信息就已经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副秘书长、速途网创始人兼CEO范锋曾经指出,网民以网络平台播报信息就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没有出现传统新闻编辑部的那种大呼小叫、疯狂奔跑,派遣临近记者前往现场的情况,往往一个人就是一个“通讯社”。

140个字带来的变革

凌晨坐在烛光里发出第一条微博的王凯并不知道,他的这条微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仅仅几个小时,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5000多次。”在3时23分发出那条微博之后,王凯第一次感受到了“变革”的力量。因为在这之前,外界所知的,只是一条干巴巴的简讯:“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面对如此的关注,王凯开始有意识地播报他所见的一切。8月8日18时37分,王凯发出了他的另一条微博:“我现在身在舟曲,从凌晨到现在,水位回落很慢。全城停水停电,很多人都没吃没喝。村庄被整个掩埋,很多熟人离开。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是一条“有意识”发布的微博,或者说,这条微博更像一则新闻,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

王凯第一条微博到第二条微博的变化,折射的正是中国基层舆情的传递之变。

2002年,长期从事互联网研究、被称为“博客教父”的方兴东把博客引进中国,标志着网民从被动走向主动;2009年8月,新浪微博测试版高调运营,及后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启微博,成为国内互联网最大的热议话题。

因为,最普遍的容量为140个汉字的微博,恰好是两条手机短讯的字节长度,不长也不短。“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用面对很大的框框。”相比博客大容量的“意见发表”,网民“我是草根”认为微博更“方便就手”,只要动动指头,不到1分钟就可以把所想的写下来。

这是这样的“快速”和“便捷”,瞬间点燃了网络群体的传播效应,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播报,乃至生活方式,更广泛地推动了“全民记者”的草根化,无论你是机构、组织,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一个账号,一个文字框,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继“厦门PX案”、“华南虎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件后,微博更是把网络民主监督作用推向了高峰。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网民最先看到的常常是“全民记者”的微博报道,当中不仅提供了很多线索,而且还是连续性、多角度、内容丰富而且带有各种画面的实时报道。

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