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鲁奖的“尴尬”:几乎被遗忘的“文学翻译空缺”
与各大报章连篇累牍报道车延高和“羊羔体”相比,占鲁奖一大类的“文学翻译”空缺,乏人关注。
据报道,在此次文学翻译类中,不到40部的送审作品中,仅有5部入选,而无一部作品最终获奖。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评委会对文学翻译类的5部备选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读和反复讨论,认为这些作品都没有达到获奖标准,最终评委会坚持了鲁奖评奖标准不降格以求,出现了空缺现象。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曾表示,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尹承东对媒体记者表示,现在翻译界情况很不乐观,有量无质。老翻译专家年事已高,但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口译人才还可以,但笔译人才很少。还有专家表示,当下“出版过度商业化”也是译作佳品难出的一个原因。
除翻译奖项空缺令人忧心外,本次评奖另外比较“失意”的当属网络文学了。此前媒体曾密集报道的《网逝》虽入选初评,最终也被淘汰了。对此,陈崎嵘解释说,《网逝》未能入选也是因为没有达到鲁奖的评奖标准,主要是作品文学性不强。
《今日早报》评论指出,在各类不纯粹的评奖当中,鲁迅文学奖同样遭遇着一场信任危机,赵丽华、沈浩波等文化人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抨击。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不能洞悉,也不能妄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无人喝彩,甚至无人围观,更严重的是,作为国内顶级的文学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奖项的存在。
当国内顶级的文学奖之一结果出炉,人们关注的只是其中一个类别的一位获奖者的官员身份,乐于调侃他本人获奖作品之外的两三首口语化作品,其他众多的获奖者则集体“被忽略”,翻译文学不乐观的现状“被无视”,很难说不是文学的一个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