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
塔尖奇迹与塔座薄弱并存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是一个难得一遇的例外:本土电影工业与本土经济同步起飞,甚或成为经济版图上的一抹亮色。言其例外,是因为纵观二战后的整个世界,与地域经济起飞同时到来的,刚好是本土电影工业的衰落。这份逆反的成因并不神秘复杂,相反一目了然:所谓地域经济的起飞高度,同时标识着对全球化资本、市场的深度介入;一经门户大开,本土电影工业便难以对抗好莱坞的大举进犯。
当艺术电影的本垒——法国政府被迫出台电影市场份额制,对本土电影实施政策倾斜与保护之时,他们回应诸如WTO之类的质询时,所使用的措辞是:“文化例外”。的确,即使作为一类商品,文化亦应是例外。文化的意义尽管不是市场、商品的反面,却远不是资本与价格所可能度量或穷尽的。法国以“文化例外”为名,拒绝彻底全球市场化,正说明了全球化时代的悲哀之一——文化无法成为资本逻辑之下的例外。
然而,今日中国电影展示了一个奇迹,如前所述,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不过,这“例外”却又“并非例外”。所谓“并非例外”,意指今天的中国电影奇迹基本是资本奇观:其生产与创作出的电影如国产古装大片本身就是好莱坞式的资本运营与叙事模式。
先不论正在迅速地与经济起飞同步复兴的中国电影是否足够本土,探讨其生机勃发的原因,一则由于我们原来就有一个庞大结实的电影工业基础;一则正因为艺术电影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为中国电影保有、养育了几代电影人。当今日大片张扬着大资本、大满贯的跋扈,人们包括当事人不能忘记,中国电影工业的台柱大多“出身”于艺术电影的从容与寂寥之中。
市场、票房的奇迹、亿元俱乐部的辉煌似乎告知在资本时代、在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电影无需“文化例外”。然而,这一辉煌是否同时在更为急切地呼唤着(也许并非法国式的)文化例外呢?——中国大片开始挑战好莱坞,却在本土电影市场上接替好莱坞的角色,赢家通吃。这带来的潜在危机正在于——如果没有一个巨大坚实的电影工业、没有电影艺术的基座、没有一个多样化的电影生态,中国电影塔尖上的辉煌究竟可延续几时?
的确,对于商业电影无需“例外”。但若扶持中国电影持久发展,我们需要给原创、给实验、给先锋、给艺术另辟空间、另设“例外”。以好莱坞为榜样的人们是否知晓洛杉矶之外,美国的另一个文化中心——纽约,每晚有多少实验戏剧、电影、美展在揭幕?先锋艺人们所依凭的是包括政府在内的非商业支持与赞助。我们是否有这样多元的电影生态呢?
况且,二战以降,电影成了特殊的国家名片。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能否创造并言说属于自己的别样价值。电影无疑在其中承担着特殊而主要的功能角色。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是否足以充当中国的名片?这份探索与创造,恐非资本可以胜任或者票房所能度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