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了大半个世纪之后,依旧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讨论电影的艺术与商业二分,似乎十足的老旧、不合时宜。然而,二者的对立,正是当今电影事实。
何为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僭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从这个角度来说,若艺术电影已死,那么,包括商业电影在内的电影艺术便难有旺盛的生命力。
全球电影事实——
艺术与商业正残酷对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电影曾是整个西欧电影工业的主脉,伯格曼、费里尼新片一出,影院即刻人潮涌动。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工业全面危机,大公司经营如履薄冰,数百部影片中盈利者不过两位数。1990年华纳兄弟公司称“为一个孩子所救”,《独自在家》一部的票房奇迹,方使得这个连续多年亏损的近百年老店免于破产。因此所谓“新好莱坞”自上世纪70年代伊始,一批美国“学院派”青年导演崛起,其处女作大都颇为艺术、十足冷峻。阿尔莫多瓦是艺术片导演吗?毫无疑问。但他笑傲影院、引领时尚。伍迪·艾伦、大卫·林奇是商业片导演吗?他们都是好莱坞产业的支柱型主创;但他们也是数十年来著名的“电影作者”,个人风格十分突出。
然而,当今全球电影事实却印证着艺术与商业的对立。世纪之交20年,大资本全胜、大公司通吃,电影的艺术、商业二分成了某种严酷的现实。艺术电影——全球诸多作者电影、独立、先锋、实验电影,甚至欧洲艺术电影传统的空间遭挤压乃至灭顶之灾。
电影王国似乎只有好莱坞和好莱坞式影片的一统天下。但即使对这一全胜者来说,这份“一统天下”事实上是危机的开启,而非黄金时代的莅临。因为无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全盛期,还是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的中兴,都靠从全世界诸多艺术电影中汲取养分,获得人才。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名言:“电影创造了最为虚怀若谷的‘人类’”,当然是言有所指、有感而发。所谓虚怀若谷的电影人,在于其自身必须始终保持对世界现实的高度敏感、对电影艺术的每一个微小成就的准确跟进和认知、对技术变迁的终身学习、对电影新人的敏捷辨识和指认。
一如多样性是可持续生存的充分必须的前提,电影工业的生存同样需要均衡、稳定且充分多样的电影生态。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如此,全球电影格局亦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