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考古现场
专家查看出土的器皿
(记者秦娟)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12月11日,由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考古发掘成果论证暨新闻发布会在寿光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此次发掘发现商代晚期的遗存,说明该地区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盐地点,同时专家称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寿光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35公里。自2003 年夏发现制盐遗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专家曾连续多次对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进行徒步考察。
为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的文物保护工作,从2008年4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双王城水库工程范围内的遗址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多处比较完整的商周时期与制盐有关的重要遗迹。为明确这些遗迹的性质及意义,12月11日,山东省文物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山东省文博界部分专家到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工地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论证会。
经反复讨论、论证,与会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在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周围 3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的 80余处文物点出土的遗物绝大部分为盔形陶器,时代大多为商周时期,这些文物点是与古代盐业有关的,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双王城遗址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遗存,说明该地区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盐地点,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制盐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此外,此次考古发掘揭露了比较完整的盐业作坊遗迹,获得非常重要的发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遗迹现场
这些发现,将改写中国盐业历史
本报记者 秦娟
12月11日,记者跟随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来到山东寿光双王城遗址,发现考古人员正在进行发掘整理,从现场清理的情况可以看到大量古代制盐的遗迹,包括保留完整的制盐作坊、蒸发池、盐井、盔形器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的发现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盐业生产的‘牛鼻子’,只要深入研究,相信中国盐业史这只大牛一定会显现本来面貌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表示。
盐业遗址群面积全国最大
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再次联合,对南水北调工程双王城水库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古遗址和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是继2003年遗址发现以来的第7次正式调查。这次调查又新发现遗址30余处,截至目前,双王城水库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上已发现盐业遗址87处。
北京大学教授、盐业问题专家李水城告诉记者,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遗址,并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海盐制造遗址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表示,“整个制盐历史过去做的很少,这一片是用海水来制盐,并且从商代就开始了,从考古史上来讲绝对很重要。”据徐光冀介绍,目前在这个遗址群上出土的一处遗迹可以确定为制盐作坊,从中可以看到制卤、煮盐的生产过程,“这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用海水制盐的制盐作坊。”
制盐作坊完整有序
在已经出土的制盐作坊处我们看到,在坑井南北两侧,有两条水沟分别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坑池约10个,深约 50厘米。据分析,此坑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在商代人们已经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遗址上还发现了巨型盐灶等,位于南北坑池群的中部。考古人员认为,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所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官产)基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记录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盔形器数量繁多且独特
据了解,在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随着世界对盐业考古的重视,专家们也对盔形器进行了研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功表示。有关资料表明,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许能印证这种说法。不过由于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因此这种盔形器是否需要“破罐取盐”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的盔形器是一种制盐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