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支由山东大学考古系和山东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驻山东省广饶县丁庄镇,对可能是“商周制盐遗址”进行发掘。位于广饶县丁庄镇的“商周制盐遗址”距离渤海仅十余公里,遗址发掘面积达一千平方米,共划分了十个探方进行开挖。图为正在对制盐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清理。 中新社发 李波 摄
中新社济南四月一日电 (李波)山东省广饶县丁庄镇五十七岁的村民周华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耕种的几亩田地竟然有可能是三千年前商周时期的古海盐制盐遗址。日前,一支由山东大学考古系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驻丁庄镇,对“商周制盐遗址”进行发掘,困扰制盐考古界的商周时期制盐之谜有望解开。
位于广饶县丁庄镇的“商周制盐遗址”距离渤海仅十余公里。山东大学考古队成员王良智认为,发现遗迹的地方商周时期并非繁华区,古人在此活动肯定有特殊目的。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介绍,这处遗址是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前几年在普查的时候发现的,一直没有发掘。今年,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大学考古系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组成发掘队伍对这一遗址进行发掘。
初步判断,这里可能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制盐遗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及科研科考价值。遗址发掘面积达一千平方米,共划分了十个探方进行开挖。这里没有石油勘探开发等现代工业破坏,保护程度较好,文化层比较厚,遗存比较丰富。目前已初步清理出大量破碎陶片,预计明后年将进入大规模发掘阶段。
王青教授认为,中国的海盐生产史根据文献记载最早记载到春秋时期,东周无制盐相关记载,造成长期以来专家对商周时期制盐情况不清楚。这次发掘,有望解开商周乃至齐国制盐技术、古代诸国对海洋的控制方式、制盐工人来源及生产关系等多个谜团。如若有重大发现,将对研究中国古代制盐,特别是海盐历史及制盐工艺、盐政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