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智勇
在这里,我主要结合自己在重彩山水画的探索与创作过程中的体悟和认识。重彩山水画,其主要表现形式在传统中被称之为“青绿山水画”,若用了金色,则称之为“金碧山水画”。
早期青绿山水画,通常涵括隋唐。从《游春图》展现出的成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之前,山水画从单纯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在早期绘画中,主要是以线的结构来把握对象形体的。这体现在出土的帛画、画像砖、画像石的上面,甚至在传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山水补景也是使用了线条勾勒。为什么在早期敦煌壁画中却看到的是没骨而没有勾勒呢?体察当时绘制者的情形,可能基于这样三方面因素:一是在墙上勾线对绘者的功力要求较高;二是早期敦煌壁画主要受西域、中亚佛教绘画影响。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结合自身创作过程的体验,主要原因应在于第三方面,用线条结构与用块面表现,绘制者内心情感状态是不一样的。用线条勾勒,往往是一气呵成,绘制过程短暂,情感的流泄则相对快速——这显然与绘制者虔敬的宗教情感存在抵圄。而采用块面填色的方式,其过程则要相对漫长:先是涂底色,候其干透,再敷表色,而表色一般需三到五遍方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就在这一遍又一遍的并非机械的重复过程中,绘制者表达情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谭智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