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讲坛热播国学开班儿童读经 传统文化热由何来?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4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似乎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那么,这股传统文化热究竟缘何而来呢,又该如何发展?

经济发展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传统文化走热有其必然

“这次的传统文化热潮是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瞩目的时刻出现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记者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强在要求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文化的自信。同时在百年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对传统的批判当然有积极意义,却也造成了某种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许多人深刻地感到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对传统的认知变得非常重要。”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那次‘文化热’中,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西方,传统文化是作为衬托西方文化的优点的对立面出现的。”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对记者说:“而今天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大环境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趋向于客观理性,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否定了。”

上海学者何满子认为,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资源契合了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他说:“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比较浮躁,一些人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解读,也对这股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岩说:“虽然‘学术明星’们的解读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至少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许多不爱读书的人现在能买一本《〈论语〉心得》来读,这就是一种进步。”

“开掘传统”古为今用

“有形之手”助推文化传承

专家们认为,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004年7月,国家宣布开展“汉语桥”工程,内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10个项目。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举行挂牌仪式。截止到2006年,全球孔子学院已达131所,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各地热情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全国申报的2000多项中遴选出来的。福建泉州市艺术研究所编剧王仁杰对记者说,若干年前,一些台湾学者曾对他说,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大陆好,而现在看到大陆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投入巨资保护扶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令他们既钦佩又羡慕。

近年来,有关部门还积极加大在青少年中的传统文化教育。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中,古典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有所增加,古典诗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分别约占35%和45%。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说:“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资源值得开掘,古为今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就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辨别良莠兼容并蓄

继承传统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文化

不过,面对这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专家们喜中有忧。他们指出,在目前的这股热潮中,存在着一种对传统文化不加辨别、全盘肯定的错误倾向。

赵敦华说:“有的人老是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比其他文化如何优越,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证明中国文化的优点,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割裂、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我们肯定自己的文化,但也不必否定别的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热中的复古主义倾向,赵敦华表示坚决反对。他说:“有的人主张全面继承恢复古代的‘道统’、‘政统’。那是封建时代的一整套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这些早已过时了的、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的东西,怎么能恢复呢?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在现实中也是绝对行不通的。”

今年已88岁高龄的何满子童年时期也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我都是读过的,《资治通鉴》读了不下四五遍,”正因如此,他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有更深的认识。他说,儒家思想中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东西,在国家由一个家族统治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时代,是可以行得通的,但与今天的时代是不相符合的。他说:“五四时期提出的‘德先生’、‘赛先生’,我看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需要的。”

对于私塾重现和儿童读经,专家们认为这些活动作为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补充,当然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这些活动冲击学校的教育和现代知识的汲取就不合适了。赵敦华说:“正如现在学生们在课余学习钢琴、绘画一样,读一点古文和儒家经典,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如果把私塾和读经当成正规的教育形式,那就是误人子弟。古代的这些东西是和古代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现在把孩子完全培养成一个儒生怎么得了?会背再多的古诗但不具备现代的知识,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无益处。”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祭孔、祭拜黄帝等活动,对此张颐武说:“这些活动有助于获得一种庄严的文化仪式感,对增进我们的民族感情和认同意识有积极意义。但也要避免一哄而起,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庸俗化、过度商业化。把握住适度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们指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宽容,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我们在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的同时,更应大胆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那种借复兴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抵制和排斥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记者 张 贺)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丹珠昂奔:中国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达到近代最高
河南:大力保护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政协委员:传统文化应借争议"东风"实现大发展
人大代表建议将传统文化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政协再开全体会 委员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网络祭扫”是创新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
文化遗产项目可进入市场 鼓励企业发扬传统文化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