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8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合作对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彩棺进行保护修复,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期保护修复工作已经结束。此次合作为期3年,于2007年8月开始开展工作。
2003年3月,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在采石过程 中发现一辽代贵族墓葬,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的辽代彩棺极为罕见。吐尔基山辽墓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吐尔基山辽代彩绘木棺分内、外双棺,最长2.3米,最宽1.3米,最高0.9米,棺椁相套。木棺下设棺床,棺床分8层,上部为镂空的栏杆,栏杆上饰有6只铜狮子,栏杆下悬挂有两排铜铃铛,中间部位有4只相对起舞的描金凤。彩棺以红黑为主色,上面镶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和凤为鎏金,棺的四周悬有铃铛。在棺首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带有铜锁,门两侧各镶刻有一站立的鎏金门卫,手持骨朵。
据了解,彩棺出土后放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进行自然干燥。由于自然脱水条件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再加上4年的放置,这一珍贵的辽代彩棺的颜料已经有部分脱落,金箔发生了部分起翘与脱落,木质也发生起翘、变形、开裂。
目前,中日两国文物保护专家制定了紧急抢救性方案,对彩棺进行了清扫与清洗等除尘处理,并分别对彩棺上的金箔、色彩和木材进行了加固。今后将进行更加科学的保护与修复。(记者 李泽兵 柴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