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年间中进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1902年与章太炎等组织中国教育会。1904年组织光复会,任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曾数度留学欧洲。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推行教育改革。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1911年10月初,德国大学里的暑假还没结束,但中学已经开课。43岁的蔡元培正在莱比锡大学主攻哲学兼修美学,一向对教育学也颇感兴趣的他决定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去维锵斯多中学参观。
留德五年苦中有乐
这是一所私立中学,历时一周的观摩给蔡元培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后口述那段经历,他曾有过这样的表达“在课程上,重推悟不重记诵;在训育上,尚感化不尚拘束,于会食前,诵一条世界名人格言,以代宗教式祈祷。注重音乐,除平时练习外,每星期必有一次盛大的演奏;学生得举行茶会,邀教员及男女同学谈话。”
这些和当时中国教育完全不同的理念深深吸引了独自在国外攻读的蔡元培,这已经是他在德国留学的第五年,日子过得算是苦中有乐。当年自费赴德留学的他必须要支付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他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当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可得酬100马克;他在驻德使馆中兼职,每月可获银30两;他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教科书及学术专著,每月100元收入,他每个月还要将这些钱的一部分寄回国维持妻子儿女的开销。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乐子,除了读书、译书、著书之外,他还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常客。如果不是因为在维锵斯多中学的这段时间看到了当地报纸,或许他还能继续只沉浸在书本和美学的快乐中。
这一年10月13日蔡元培的日记就只有这样一行字,“阅报,知革命军已克武昌、汉阳。”几天后,蔡元培来到柏林,每天和在德的中国留学生看报关注国内局势,大家都盼着各省能响应革命。有个叫刘庆恩的同学还将插在同学会案上花瓶中的两面小龙旗,换成了两面五色旗。
这一天,来了一个使馆的秘书,一走进来就带着笑,说是袁世凯出来了,革命军势孤了。刘庆恩骂了句“放屁!”就打了这个人一耳光。听说袁世凯出山,蔡元培立即给身在伦敦的吴稚晖写了一封信。信里对清军起用袁世凯一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弟以为袁世凯者,必不至复为曾国藩,然未必肯为华盛顿,故彼之出山,意在破坏革命军,而即藉此以自帝。”
在柏林住了一个月后,蔡元培接到陈其美电报,催他回国。11月5日的日记里,蔡元培写下“决计回国一次”的字样。13日他由柏林出发,坐上晚上11点开出的火车,取道西伯利亚,终于28日中午12时抵达上海,下榻在天津路开泰栈。
教育总长力推改革
蔡元培到上海几天后,要开省代会,准备推举大元帅。蔡元培那时听说黎元洪本不赞成起义,又与北洋军妥协,认为黎当大元帅不妥,于是就在开会前一天找到汤寿潜,说自己建议推举黄兴,那天章太炎也在,两人都赞同。
第二天,蔡元培提名黄兴后,包括章太炎在内的其他有选举权的人全都支持黄兴,于是大元帅一职顺利定下。这时,章太炎忽然起立,垂泣而立称,黎元洪是首难的人物,不可辜负他,现在大元帅已经选定,应设一位副元帅,并举黎元洪任之。全体赞成通过。
同年12月29日,蔡元培又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临时大总统选举。选举前,浙江军人将领自持攻南京有功,对大总统选举有异议,章太炎劝蔡元培到南京时与各省代表接洽,劝说他们推迟选举。蔡元培则表示自己主张推举孙中山,章太炎便说,如果孙中山当选,身为浙江人最好不要加入内阁,蔡元培模模糊糊应了下来。
后来孙中山当选,要组临时政府,找了薛仙舟劝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力辞。薛就说,此次组阁,除蔡元培与王亮畴外,各部均以名流任总长,而同盟会老同志居次长,但诸名流尚观望不前,蔡元培不可退却,否则其他人更不会加入了。蔡元培不得已应允,回住处拿行囊,章太炎赶来以当日浙江人不入阁之约发难,扣住蔡元培行囊不让他离开。蔡元培于是说,这趟是必须得去,去了向孙中山当面辞职,否则他愿意将来在报纸上宣布背约之罪。章太炎的弟子也在旁边劝老师不要固执,章太炎这才放行。
蔡元培见到孙中山后当面辞职,自然没得到应允。于是他就拟了一个广告稿子,寄给了章太炎的弟子,让弟子呈给师父订正,以备发表。后来,章太炎弟子来函,说章太炎不愿发表。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1912年1月,蔡元培正式出任教育总长,2月8日,他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大教育方针。这里面的许多内容,正是他在德国留学的感悟。蔡元培在担任总长期间还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西方化的新学制,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内容包括小学废止读经、初等小学可男女同校,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教育改革。
迎袁受挫卸任赴德
此后,蔡元培成为迎袁专使赴京交涉。当时孙中山和同盟会认为,袁世凯既然被推举为总统就应该来南京就职。
蔡元培的朋友跟他说,这可是个苦差事,应该辞去。蔡元培却认为,要是自己不去也得有人去。所以他就搭上了招商局的新裕轮船与约30名同行者一起北上,这些人里有汪精卫,宋教仁,钮惕生,唐绍仪等。
大家在船上吟诗作对,指天画地,还谈到迁都问题。同盟会里大都主张南迁,唯宋教仁主不迁,怕南迁以后不能控制蒙古。
袁世凯见到北上的蔡元培很是客气,会面时还说自己愿意南迁,很想脱离这个“臭虫窠”。但他话锋一转,又说北边的军队得有人弹压,如果段祺瑞肯负责,他就可以束装。但是袁世凯的手下都主张不能南下,蔡元培一行人在京与袁势力相持不下。
相持数日,一日晚餐后,蔡元培在钮惕生房间里闲谈,汪精卫也在场,却突然听到啪啪声音。用电话打到陆军部问,说是第三师兵变,而兵变的口号是,“袁世凯要自己到南京做总统去,不要我们了!我们还是各人抢一点,回老家去!”这样一来,袁世凯手下更振振有词,说袁世凯还没离开北京,已经这样。
蔡元培不敢擅自做主,请示孙中山,最终准了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就职后,继续邀请蔡元培担任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力辞不就,但因孙中山和唐绍仪的力劝,终于留任。上任半年左右,蔡元培不满袁世凯独裁统治,深感“理想与事实,积不相容。受事以来,旅进旅退,毫不能有所裨益”,遂辞职。
蔡元培辞职的日期是1912年7月2日,袁世凯挽留他,说:“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蔡元培回答:“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辞职。”此后没多久,他就偕妻再次赴德求学去了。而袁世凯也果然如蔡元培在写给吴稚晖的信中所料,一步步恢复帝制。
本文参考了《蔡元培日记》、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