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徐绍桢(1861—1936)
字固卿,广东番禺人。光绪时期中举人,曾任统领、总兵、江北提督等职,1905年任新军第九镇统制。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江浙联军总司令。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徐任南京卫戍总督。此后,历任参政院参政、广州卫戍总司令、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广东省省长等职。1936年9月13日在上海逝世。
1911年10月,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辛亥革命第一枪即将由陆军第八镇的革命士兵打响之际,位于武昌下游的南京陆军第九镇,也一样涌动着不安定的气息。
第九镇也是支革命军势力强大的新军,各级军官中散布着革命党人,这和第八镇中革命党几乎没有军官形成鲜明对比。武昌的密谋,南京第九镇中革命党人是一清二楚的。
但一清二楚的可不仅仅是革命党人。
南京城是明代和太平天国故都、江南屏障,清朝在这里不但驻有两江总督、江南提督,还有统领驻防八旗、地位在总督之上的江宁将军。此时江宁将军是满洲镶白旗人铁良,两江总督是素以保守著称的张人骏;江南提督则是后来被称为“辫帅”的张勋。
下有革命官兵的推动鞭策,上有铁良、张人骏、张勋“三座大山”的猜忌狐疑,夹在中间的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可谓左右为难。
革命前夕:暗潮涌动两头为难
清代的新军是“全盘西化”的结果,各镇的主官大多是国内外军官学校出身,而徐绍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例外:他不但是文官的底子,而且还当过十几年的幕僚。
1905年,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新兵36个镇(师),从日本考察军事回国的徐绍桢受委派编练第九镇,官兵总数9044人。当时号称劲旅的北洋六镇,一般为12500人左右,和第九镇齐名的湖北第八镇,官兵总额11204人。但文官出身的徐绍桢训练有方,头脑先进,各级军官都是军校高材生,装备也十分精良,军容风纪比其他新军更好。
由于大量征收新青年、知识分子,又鼓励官兵了解讨论时务,第九镇成了革命党人聚集的地方,革命党领袖赵声、熊成基、柏文蔚、倪嗣冲、林述庆等在军中担任军官或学员。
1908年,清廷举办“太湖秋操”,江南第九镇和湖北第八镇互为假想敌,结果人数少得多的第九镇获胜,徐绍桢名声大振,不仅获得慈禧接见、慰勉,还被提拔为副都统(中将)军衔。
徐绍桢并不是革命党,甚至连立宪派都不算。他曾经上书朝廷,力陈忠君爱国思想,还极力主张先实行征兵制、后推行立宪。应该说,他此时还是想当一个好官,富国强兵,保家卫国。
但对清廷的腐败他同样痛心疾首,对手下兵士则呵护有加。1908年,他视察发现3营士兵龚士芳笔记本上有反满词句,仅劝退敷衍了事。第二年,张人骏要拿名声在外的赵声开刀,徐同样百般回护,最后赵声辞职脱险。
又想当朝廷好官,又对革命党手下留情,可换来的却是两头不满,徐绍桢可真是冤到家了。
最后时刻:“总司令”逼上梁山
辛亥前夕,张人骏等就怀疑徐绍桢有异心,故意扶持张勋的江防营。武昌一打响,他们就对徐和第九镇动手了。
首先是铁良上书朝廷,要求“补足”张勋的江防营,他还奏请募集巡防营12个,这样一来,南京城的旧军编制有1.5万,已超过了第九镇驻宁部队一倍多。
接下来,张人骏拉下脸皮,逼徐绍桢将第九镇司令部迁往离南京城65华里的秣陵关,将原驻扎江北浦口的江防营总部调进了南京城。
这时第九镇驻镇江的34标二营已在管带林述庆的率领下起义,35、36标不久也跟进。一些胆大的革命党人则公开游说徐绍桢,希望他率领全镇效仿武昌起义。但徐毕竟是拿清廷俸禄的大员,一时竟拿不定主意。
他不忍心下手,张人骏可不客气,一声令下,收缴了新军大部分弹药,还趁机拿走平射炮6门,机关枪6挺。张勋在北极阁架设大炮,对准33、34两标新军。
徐绍桢这下感到芒刺在背,10月30日,主动带领司令部搬到秣陵关。手下将士都不愿受江防、巡防这些杂牌军的侮辱,纷纷把马刀、刺刀开刃,准备突入城中拼命。就在徐绍桢犹豫不决之际,张勋推了他一把:11月4日,他派遣两名满族军官以求见为名行刺徐绍桢,却未得手。忍无可忍的徐绍桢终于决定起义,并自任“江浙联军总司令”。
此时第九镇弹药缺乏。刚从武昌赶来的革命党特使、前第九镇马标排长苏良斌和徐绍桢商议,由已经起义、拥有兵工厂的上海调拨子弹,苏良斌则潜入城中,联络巡防营、江防营中革命党为内应。
光复之役:职业军人的敬业精神
没想到百密一疏,驻守镇江的林述庆等人不满徐绍桢迟迟不响应起义,怀疑他是“墙头草”,竟截留了从上海运来的子弹,而沉不住气、又不知子弹没运到的苏良斌却提前在11月7日放起火来;等第九镇匆忙开拔,赶到雨花台附近时,城里的革命党人已经死的死、逃的逃,江防、巡防营呐喊着杀出城来。弹药缺乏的第九镇无法用刺刀和枪弹对抗,只得一路退到镇江。
林述庆余怒未消,紧闭大门,宣称“徐绍桢没脸和我见面”,这下惊动了宋教仁、陈其美等革命党首脑,他们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此刻武汉三镇已经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败之关键,徐绍桢既已起义,就必须信任、拥护。
11月1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以沪军都督府的名义,推举徐绍桢为江浙联军总司令(此前人选为林述庆、程德全),并号召各路革命军向镇江集结。短短十多天内,浙军3000、苏军3000、沪军1000、粤军600,加上林述庆部,以及第九镇主力,徐绍桢麾下集中了江南革命军最精锐的1.4万将士。
徐绍桢对革命党的信任十分感激,他在镇江洋务局宣誓就职,25日,发起进攻南京之役。
徐绍桢将司令部推进到南京麒麟门外白龙山,把紫金山上的天保城当做主攻点;浙军、粤军为左右翼,分别进攻幕府山、乌龙山;苏军为南路,进攻雨花台;沪军为总预备队;此时海军也已在武汉江面起义,闻讯赶来助战,革命军声势大振。
在徐绍桢的统一调度下,各部奋力前进,28、29日,乌龙、幕府两山先后攻下;12月1日,天险天保城、雨花台被攻破。徐绍桢惟恐城内平民遭遇战祸,派人劝降,张勋拒不投降,徐绍桢下令在天保城架炮轰击。铁良、二张见大势已去,逃命而去。
12月2日,南京城光复了,此时距离汉阳失守仅4天。
南京的光复,让清军在汉口、汉阳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从武昌到上海,江南大片土地已全数成为革命军的地盘,清朝大势已去。徐绍桢虽不是革命党人,却为清廷覆灭、民国奠基,立下了决定性的功劳。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曹亚伯著《武昌革命真史》、《江宁县志》、辛亥革命资料类编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