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近年来,贵州出台了支持茶叶、马铃薯、畜牧、中药材、精品果、花卉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召开了茶产业、精品果业、中药材、大鲵、秸秆加工养畜等产业发展的现场会,并制定了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因地制宜,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市场的重要导向。为此,在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贵州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提出了蔬菜发展到2000万亩,马铃薯稳定在1000万亩,干鲜果发展到1000万亩,茶叶、中药材各发展到500万亩,花卉发展到50-100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的长远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贵州特色优势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蔬菜产业带初步形成。200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938.1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2002年的8.8%上升到13%,初步构建了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等春夏秋冬蔬菜产业带。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4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5%。贵阳市大力发展生态、绿色蔬菜,建立了夏秋季反季节、次早熟、加工、特色经济观光等四大蔬菜产业带,规模种植121万亩,蔬菜总产量156万吨,外销78万吨,蔬菜产业成为该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茶叶规模迅速扩大。全省茶园面积从2006年的10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83万亩,每年以50万亩的速度增长,占全国新建茶园面积的50%,在全国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居绿茶省份第二位)。茶园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达56个。2009年茶叶产量4.1万吨,产值20.8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70.8%、220%。遵义市茶叶面积已达93万亩,“十一五”新增60万亩,现有投产茶园39万亩。
马铃薯生产发展较快。从1995年到2009年,贵州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952.4万亩,增长78.4%,预计今年面积超过1000万亩,马铃薯面积居全国前列。毕节地区已形成以威宁、赫章、纳雍、大方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全区马铃薯产值达83.42亿元。
精品水果已成为农民增收、生态建设、观光农业的重要内容。到2009年末,全省果园面积290多万亩,产量115万吨左右,果品产值首次突破30亿元,带动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新增产值20亿元。
生态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全省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比上年净增12.61万吨、3.08万吨和1.1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281.53亿元,增加142.05亿元。
中药材产业迈上新台阶。种植面积由1999年的65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188万亩,年均增长12.5%,建立了41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施秉县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中药材种苗快繁中心。
山核桃、板栗、银杏等干果成为产区
农民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全省核桃面积近50万亩,赫章已初步形成“百里核桃长廊”。
目前,贵州已形成了如湄潭茶叶、从江椪柑、施秉中药材、绥阳辣椒、贞丰花椒等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大县。
品牌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
“吃贵州的农产品安全,吃贵州的农产品健康,吃贵州的农产品放心。”前不久,参加完在贵阳举办的全国马铃薯大会的一位香港客商感叹。
贵州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土壤类型多样且富含有益元素,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天然场所。
在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的今天,贵州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呢?
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全省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45个,获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3家,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43个。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全省有9个县获得全国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已发布17个省级地方标准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建成11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大力开展品牌创建。积极组织贵州农产品参展参评,2007年以来的连续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贵州绿茶共获得金奖29个,每届均占绿茶金奖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08年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创造了囊括全部14个绿茶金奖的奇迹。罗甸“紫红龙”火龙果在首届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目前,以贵州“老干妈”油辣椒为代表的特色辣椒制品享誉世界,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贵州绿茶品牌影响力一路飙升,“黔山牌”蔬菜畅销国内22个省市及东南亚市场。清镇市、榕江县、独山县、余庆县等已建成蔬菜供港基地。
产业化——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纽带
仅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远远不行的,结构调整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发展的综合体系。贵州着力于这个体系的不断完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环节,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效益的产业链条。
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自从贵州提出建设500万亩茶园的设想后,国内外的茶商纷至沓来,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已达到521家,比2006年增长68%,加工企业不
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目前,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576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级80家,市(州、地)级478家,已初步形成了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骨干、覆盖全省农业优势领域的企业群体。2009年,9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建设原料基地343万亩,带动农户243万户。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了更多实惠。2009年,惠水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共有“永红”、“好媳妇”等食品龙头企业20家。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形式带动农户21000户,直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目前,贵州“企业带基地、基地促发展、发展促效益”的良好态势已经显现,工农业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农民增收的步伐正在加快。2009年,全省农业生产总值达875.2亿元,比2005年增长53%,畜牧业生产总值281.53亿元,比2005年增长45%。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41%。今年上半年,贵州农民现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