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编者按:全省改革开放大会鲜明地提出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做出全面部署。
这些部署是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基本遵循,是解决前进中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本报特别推出大会访谈,用鲜活的事例、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场景,充分反映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显著成效。
实现我省发展目标,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不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束缚就难以打破;不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就难以发展;不深化改革开放,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不深化改革开放,各项工作都难以推进。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比较吃力,除客观条件外,改革不到位、开放力度小是主要的也可以说是根本的原因之一。
我们一定要站在全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高度,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以改革开放成效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书记栗战书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今年是我省的“改革开放年”,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国发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
省发改委
扩权强县冲出“经济洼地”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实力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以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去年达到4145元,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2011年为4∶1。
记者就此采访了参加全省改革开放工作会议的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波。
记者: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面对我省城乡收入差距大的问题,请问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样才能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刘波:扩权强县是我省冲出“经济洼地”、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采取特殊的政策和办法,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式,真正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只有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赋予县(市、特区)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才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
全力抓好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今年我省已安排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1073个,切实完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继续组织好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不断提高各地抓项目、抓投资的能力,确保完成今年固定资产投资7650亿元的目标。
继续下大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机制。
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健全建设项目银企合作机制,积极支持和帮助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指导和帮助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等。
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保障。
强化项目用地保障和集约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有较大幅度增长,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同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记者:我省怎样为完善扩权强县体制机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刘波: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细化明确了一批向县(市、特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和减少层级的经济管理事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去年,省委率先下放了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权限,普遍受到基层好评。
下一步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不折不扣地将有关经济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下放到县(市、特区);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切实提高服务效能;加强业务培训,强化指导服务,为基层部门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提供帮助和支持;规范操作程序,确保扩权强县事项真正落实到位,做到放而不乱、运行有序;加强监管,推进依法行政。
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问责机制,做到权责明确,权利和义务对等;主动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横向沟通和与市(州)、县(市、特区)之间的纵向联系,建立健全协调配合、高效运转、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确保扩大县(市、特区)经济管理权限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
省商务厅
扩大开放 构建国际贸易“桥头堡”
“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3个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培育5户进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外贸企业,培育20户进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的外贸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大型龙头加工贸易企业。
记者就未来贵州商贸流通板块的改革发展采访了省商务厅厅长申晓庆。
记者:贵州在对外贸易上并不是强项,今后我省在“走出去”,在全国市场上立足分羹上有何打算?
申晓庆:积极争取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等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编入国家正在修订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提高我省利用外资的吸引力。
重点办好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通过5年左右的专业化、市场化培育,争取将酒博会做成最好的国际酒类行业交易平台和具有贵州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品牌展会。
与此同时,积极会同贵阳海关、省有关部门和各市(州)政府,在未设海关的市(州)设立海关,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口岸等开放载体建设,力争贵阳综合保税区在两年内建成运行,在遵义、黔东南等有条件的市(州)建成2个保税物流中心,在有条件的市(州)分别建设一批陆路、航空和水运口岸,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记者:我省在打好进出口贸易“组合拳”,扩大贵州的商务平台上有何见地?
申晓庆:充分发挥外经贸政策的促进效应,用足用好出口退税政策和先进技术进口贴息、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区域资金等,落实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实施好促进外贸进出口政策“组合拳”,提高出口规模,扩大商品进口。
依托我省产业优势,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外贸基地的培育和建设,重点规划、培育和建设一批出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工贸易和产业承接基地以及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争取将贵阳、遵义等市(州)建设成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充分发挥全省进出口联席会议作用,切实做好进出口商品的入统工作,完善口岸大通关合作机制,加强跨区域口岸协作,巩固和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健全外贸进出口目标责任制,制定实施外贸进出口工作考核措施,促进对外贸易跨越发展。建立健全外经工作促进、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境外资源勘查开发,跨国经营和并购,通过“走出去”带动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上市融资。
记者: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吸收投资的活动,其所引起的示范效应显而易见。我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助推贵州产品走向世界?
申晓庆:认真用好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政策,外资内资并重、国企民企并举,实施招商引资倍增计划。实行项目跟踪问效,落实好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责任制,重点督查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竣工投产率,建立招商引资绩效评估制度。
在省、市、县三级商务投资促进机构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设立项目代办中心,下放审批事项,为项目顺利落地、企业方便入驻构建简洁、高效、规范的办事服务机制。
贵阳市
刷新“贵阳速度”打造对外竞争力
有着贵州经济发展“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崛起“发动机”之称的贵阳市,辖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83.07亿元,增长17.1%;城市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增长23.5%等,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记者就贵阳改革开放工作采访了贵阳市市长李再勇。
记者:近年来贵阳市推进改革开放有哪些做法?
李再勇:围绕做强企业,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采取股份制改革、兼并重组、破产关闭等多种手段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截至2011年,共完成国企改革229户,监管企业当年实现利润总额23亿元。
围绕增加投资,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12家投融资平台公司从2009年至今累计筹资504亿元。组建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引入4家全国性和5家地方性商业银行、1家外资银行,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优化环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625项削减到93项。缩短政府办结事时限。
围绕招商引才,推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成立六大重点产业招商组和港澳招商组,开展专职招商;建设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工业园区。把招商与引才结合起来,人才引进与流出比从2006年的8.6:1提高到2011年的27:1。
围绕便民高效,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撤销街道办事处建立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
围绕三农发展,推进以产权制度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采取反租倒包等方式,使农民获得租金和打工双份收入。成立农业担保公司。
记者:今后贵阳市的工作打算是什么?
李再勇:作为全省改革的首善区、开放的桥头堡,贵阳市在拓展干部思维的开放度上将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干部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思维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加强区域对外协作,吸引引资、招才引智,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入驻贵阳;推进综合保税区、无水港、加工贸易承接基地等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提高发展要素的聚集度上围绕城市承载力、聚集力、服务力和形象力,深入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为金融、科技、信息、物流、会展等综合要素的聚集搭建平台。
以优势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力争城市商业银行60%以上新增贷款用于中小微企业;用好用活“3个20万”扶持政策,支持自主创业健康发展。
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通过构建“六大体系”,实现加速发展、弯道超车,以新的贵阳速度、贵阳力量和贵阳形象提高省会城市首善度和对外竞争力。
毕节市
三项改革三层开放三类试验
近3年来,毕节市12次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洽谈会、联谊会,引进了力帆、新希望等一批优强企业,涉及项目610个、资金1280亿元。建立重点产业园区12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03个。1月—5月,全市实现到位资金449.67亿元,同比增长60.64%。
记者就此采访了毕节市市长张吉勇。
记者:近年来有3项改革对于毕节市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请问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吉勇:首先是深化国企产权改革,实现“存量换增量、资源换资本”。通过国企存量吸引社会资本,引进优强企业进行改制重组。如市直6家重点国有企业年产值从2006年不足3亿元预计今年突破1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
其次以“3355”的模式推进“三化同步”,围绕新型城市、特色小城镇、五园新村“三个载体”,推动产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三个集中”,做到“五个统筹”、实现“五个一体化”。
第三是推进体制创新迸发试验区发展活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审批事项184项,下放管理权限66项,审批流程由原来平均10个减少到平均3个,平均办理时限从14个工作日缩减为4个。取消行政事业收费141项。
记者:试验区近年在对外开放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张吉勇:试验区对外开放清晰的呈现出3个层次:面向统一战线抓开放,充分发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优势,与江苏、广东等东部十省市建立经济合作关系。面向沿海地区抓开放,组建了21个招商分局(办公室)常年驻东莞、福州、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面向周边城市抓开放,与周边泸州、昭通等8个市(州、区)签署区域合作协议,与金沙江流域川滇黔10市州展开区域经济协作。
记者:试验区在发展中展开了哪些体制机制试验?
张吉勇:主要有3项:扶贫攻坚整县推进的“威宁试验”、以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的“七星关试验”和旅游管理体制封闭运行的“百里杜鹃试验”。
“威宁试验”的核心就是整县推进、集团帮扶和产业化扶贫,推行扶贫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投入、跟踪管理“四到村”和政策扶持、技术服务、产业培育、扶贫效益“四进户”。
“七星关试验”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公共服务领域,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立注册零成本、审批零障碍、服务零距离、经营零干扰、处理问题零缺位、查办案件零容忍等管理服务“六个零”机制。
“百里杜鹃试验”按照“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的思路,开展区域经济管理体制“跨县组合、封闭运行”,委托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景区内4个乡。今年1月—5月,游客达到315.3万人,旅游收入14.71亿元,是2008年全年的74倍。
黔东南州
“三敢精神”引领后发赶超
1月—5月,黔东南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5.38亿元,同比增长99.7%,增速居全省第1位。
记者就黔东南州近年来加强改革、扩大开放工作采访了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
记者:请介绍一下黔东南州在改革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就?
廖少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深化了对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实行园区工作人员聘用制度,逐步理顺开发区和园区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3家文化传媒公司和演艺公司。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启动林权、宅基地、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
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成功引进“三一”重工、恒大、保利、华联等全国五百强企业7家;引进贵阳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机构14家。工业园区建设势头强劲,省级开发区增加到6个,新建省级工业园区4个、其他产业园区11个。1月—5月,全州签约项目510个,到位资金248.74亿元,同比增长1.19倍。
开展环境创优,仅2011年以来,就废止与发展不相适应的行政规范性文件2424件,精减州级行政许可事项111项,精减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3项,审批办事时限普遍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
2011年,实现了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从上年全省第四上升到第三,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增速名列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名列全省第二。今年第一季度,全州生产总值完成77.4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排全省第三位。
记者:请问在加强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上黔东南有哪些打算?
廖少华:弘扬“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努力寻求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争取在深化自治州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撤县建市,加快形成凯里、黔东、黎平三个区域增长极的三极发展态势。建立和完善重大资源由市场配置的机制,增强州级政府统筹能力,推进资源配置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加快建立地方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引导基金,力争培育5户企业上市。
大力扩大开放的环境和条件,积极争取在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建立无水港和保税区,在凯里设立海关派出机构或口岸。争取与省外发达地区合作建园5个以上,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力争到位资金达到3000亿元左右。扩大与泛珠区域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协作,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完善进出口扶持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左右,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以上。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力争民营经济的比重达到70%左右。
黔南州
用非常之举 聚非常之力 成非常之功
黔南州以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1个重点产业园区为带动,探索创新州县共建、企业领建、县县联建等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组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等产业园区,目前,全州各产业园区(含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509户。
就黔南州改革开放呈现的新面貌,记者采访了黔南州委书记黄家培。
记者:本次全省改革开放工作会议的召开将对未来黔南州发展带来哪些助推?
黄家培:全省改革开放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当其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黔南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好本次大会精神,用非常之举,聚非常之力,成非常之功。
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开放聚集外力。破障碍、优环境、提水平是黔南州推进改革开放工作的主旋律。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州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等重点工作,以思路创新开辟发展空间,以举措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机制创新释放发展潜能,大兴干事创业之风,大鼓增比进位之劲,各项工作实现大的突破。
记者:近年来黔南州在项目建设上有哪些亮点?
黄家培:狠抓项目和投资,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和项目建设统计调度、专项督查、激励与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争、拼、挤、抢抓项目。今年全州上下正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委争取支持,并到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洽谈对接项目,已签订项目50余个、资金200多亿元。
狠抓工业发展,以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1个重点产业园区为带动,探索创新州县共建、企业领建、县县联建等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组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等。
目前,全州各产业园区(含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509户,建成投产351户,开工项目293个,完成投资140.5亿元。
狠抓城镇化建设,今年是黔南州“城镇建设年”,全州已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110多个,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到年底城镇化率将达到38.4%以上。
狠抓“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与扶贫开发工作,今年全州“185工程”已实施247万亩,贵定娃娃鱼、长顺绿壳蛋鸡等特色水产、畜禽养殖基地达199个,水产养殖达9687亩。在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实施集中连片深石山区、石漠化山区的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确保完成今年实现11.98万农村贫困人口减贫、1个县14个乡(镇)摘帽的目标任务。
继续通过举办旅发大会等方式,推进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争取实现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双提高。把抓社会稳定和民生幸福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好全州群众安全感测评保持全省前三名的好成绩。
黔西南州
确保实现“七个倍增”目标
作为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州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开发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记者就此采访了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
记者:黔西南州改革发展目前面临怎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陈鸣明: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总的态势。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打破过去固有的思维观念和做法,唯有勇于扩大开放,才能促进各种发展要素的聚集,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黔西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够快、贫困人口多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黔西南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州情。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改革不力、开放不足,也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面对贫困和落后的州情,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以改革谋发展,以开放促跨越。
记者:近年来黔西南州在改革开放工作中有哪些新举措?
陈鸣明: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减负”。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对74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取消了227项,对州、县(市)、乡(镇)三级颁布的2099份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修改完善176个,废止1176个。
创新发展方式,探索形成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等扶贫开发“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必须敢于探索新路子、尝试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敢于打破阻碍发展的旧有思维和思想羁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全面开放投资领域,积极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多种途径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协调推动西江上游经济区、毕水兴经济带建设,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智成势、借力发展。
坚持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创造高于过去、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西部、高于全国自治州的“黔西南速度”,确保到2016年实现“七个倍增”目标,即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七项指标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瞄准六百亿元目标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2010年6月,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2.53平方公里。
现已建成航天高科技产业园区、外高桥工业园区、董公寺加工贸易产业园,形成了机电、卷烟、食品、制药、建材等5大主导产业。
2011年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10位,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个亿。
记者就此采访了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汇川区区委书记洪涛。
记者: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有哪些显著特点?
洪涛:开发区成立20年来,一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三高”要求推进园区建设,增强工业实力。
结合开发区扩区移位,将园区分为特色轻工园、高新技术园、汽摩制造园、航空机电园等板块,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遵龙快线等园区骨干道路建设,着力实现“九通一平”。按照“一园多区”的管理模式,把园区作为“特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党、政、企”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管理体制。
记者: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有哪些亮点?
洪涛:一是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形成外来资金聚集“洼地”。建区以来,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259个,实际到位资金450多亿元。
二是立足现有产业创新招商机制,海尔冰箱、成功汽车、海螺水泥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拉动强的大型项目相继投产。
三是全力构筑“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建成投产经常性服务”的高效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招商引资、政务服务、效能建设”三合一的政务服务中心,切实做到“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成为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
四是坚持重大项目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的“五定”原则,健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全区33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对区内重点项目进行包保,实行周安排,月调度,季检查,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
记者:开发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洪涛: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意见》为契机,深化管理体制、行政审批、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用地政策、城乡一体化等改革,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围绕“共建黔中、融入成渝、连通闽粤、伸向沪宁”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海淀园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确保,坚决向庸、懒、散、慢作风顽症“亮剑”,坚决向不敢担责、无所作为、好人主义“亮牌”,坚决向拖沓推诿、吃拿卡要等行为“开刀”,坚决向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宣战”,确保干部践行服务宗旨。实行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着力构筑“精神高地”,努力冲出“经济洼地”。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航空产业为核心凸显聚集效应
1992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首批成立的3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从期初的4.1亿元增长至期末的9.19亿元。2011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102%。
记者就此采访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狄安臣。
记者:近年来安顺开发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呈现出哪些特质?
狄安臣: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4年来基地累计自筹资金7.5亿元,建成长约27公里的园区主干道以及给排水、供电、污水处理、信息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
目前,基地内拥有贵州飞机公司、安吉精铸公司、天马虹山轴承公司、百灵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同时,总投资40亿元的莲花轿车扩能项目、总投资12.3亿元的云马产业园项目、总投资7亿元的无人机项目等20多个招商项目落户基地,形成了飞机部装、总装生产、精密轴承、精密铸造等产业的有效聚集,多项核心技术国内领先,产业特色非常鲜明。
1月—5月,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8.27亿元,同比增长27%。
记者:开发区在去年安顺市投资环境问卷测评中,取得“4个单项第一、1个综合第一”的优异成绩。软环境不断向好为开发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狄安臣:不断向好的软环境不仅置换了我们的干部思维和工作作风,也让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开展,开发区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加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2011年,全区引进并实现资金到位的市外项目61个,实际到位资金31.04亿元。
百灵制药、兴伟实业、贵州南风、金星啤酒等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企业纷纷进驻。
总投资60亿元的贵州多彩文化万象旅游城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接待游客400万—600万人次;总投资2亿元的螺旋焊管生产项目6月15日奠基;投资22亿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项目正进入深度洽谈。
记者:开发区未来工作重点有哪些?
狄安臣:未来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重点,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体制机制上努力探索创新,尽快扩大经济总量和发展效能。具体来说主要是两方面工作。
一是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为依托,发展通用飞机、无人机、教练机等生产和建设试训基地,配套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以轿车、微型车、客车和特种车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轴承生产为重点的机械加工业,形成以航空航天、机车、汽车铸件、矿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产品的产业格局。
二是以百灵制药及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天台山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全资子公司为依托,加快形成以民族制药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78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