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贵州六百年文化地标体验磅礴乌蒙文化之大美

2012年06月20日14:4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贵州 毕节 文化 王宗仁 刘庆邦 傅溪鹏 黄亚洲 邱成军 邱成利 刘学文 喻帆 王心一

6月13日至16日,“全国名家看毕节·寻找贵州600年文化地标”采风团到毕节市境内的黔西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方县、七星关区、织金县采风。站在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地标上,名家们触摸贵州600年文化地标,体验奢香故里的神魔,感受古老的水西文化,行走在红色文化记忆里,感受和记录新时期毕节试验区发展的重要实践。

采风团实地考察了乌江百里画廊化屋景点、城市建设景观、新农村洪水镇解放村柳岸水乡、百里杜鹃金坡、普底彝族风情小镇、原生态天然高山草甸——百里杜鹃大草原、大方县羊场坝飞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参观了奢香博物馆、贵州宣慰府、慕俄格古城、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毕节试验区成果展”,缅怀观瞻了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和一院三馆,游览了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支嘎阿鲁湖、织金洞等地。

名家们站在乌蒙大地,驻足遥望有人类的远古足迹沙井观音洞、王阳明的象祠故地,赞美深邃的水西文化;在苍翠的杜鹃林带,名家们走古朴的索玛桥,赏山中的野花野果……虽然错过了花期,百里杜鹃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民族风情仍然让前来参观的名家们惊艳不已;素有“奢香故里、古彝圣地”之称的大方县,因一代杰出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丰富的水西文化闻名全国;在大方县,全国名家还惊叹于羊场坝乌鸦洞内埋藏着的中国航空发展史;在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和一院三馆里,名家们观看青砖、斑驳的瓦房里陈列的红军文物遗迹,触摸历史的温度;织金洞的绝美让名家们感叹,“这是和黄山、九寨沟的水能拿到国际上媲美的‘天下第一洞’”。

一路歌来一路行,一场场精心安排的晚宴和盛会,让名家们诗兴大发,一路放歌,和本地人的民歌对唱、篝火晚会等文化互动,彰显了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交往和交流。织金县委、县政府精心准备的“全国名家看织金”文艺演出上,名家们激动不已,纷纷上台献言、欢唱,表达对于织金文化和和谐生活世界的喜爱之情。

一路看过美景,体验毕节文化胜景,流连在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成果展”展区内,毕节试验区发展成果图片展震撼名家心灵,也留下思考,带来讨论。在“全国名家看毕节·构筑毕节试验区精神高度”座谈会上,名家们讨论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跨越发展”实践,为毕节试验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建言献策,表达了毕节大美文化在构筑精神高地中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期望人们热爱自己的土地,在这里寻找和世界的对话,走向幸福的生活。

每一次行走,都有她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每一次行走,都是文化互动和交往。“全国名家看毕节”活动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高举党报文化大旗,整合全国名家走进本土看贵州文化的一次重要的文化宣传活动,开启“行走600年·寻找贵州文化地标”将是一次贵州文化的发现之旅,将向外部世界展现贵州的文化大美。我们相信这样的活动将对推动建构本土文化自觉和自信,构筑“精神高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宗仁:贵州之美 令人陶醉

6天的贵州之行,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宗仁告诉记者,这是他的首次贵州之行、毕节之行,印象深刻。

在黔西县美景如画的东风水库,王宗仁和卖桃子的苗家妇女攀谈起来,还买了桃子分给大家吃。

从不抽烟的王宗仁是个资深的烟标收藏家,家里藏有上千种烟标,在化屋基苗寨一个小百货摊,王宗仁买了一包遵义烟,小心翼翼把烟盒剥下来,放到本子里,他说:“烟标里,就差一枚遵义。”

在百里杜鹃,花期虽已过,却未使作家败兴。大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观赏湖水、草原,欣赏茂盛植被。杜鹃林中,王宗仁被一种野果子吸引了。导游告诉他,这叫砂糖果。离开景区,王宗仁对这种野果子念念不忘。他说,要写一篇小散文,名字就叫《砂糖果》!

在大方奢香博物馆,王宗仁被彝族风格的建筑吸引,奢香墓的石雕、宣慰府的窗雕令人惊叹。每到一处,王宗仁都要认真记录,生怕遗漏了一丝细节。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的宝贵材料和线索,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和它有心灵的撞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王宗仁在毕节有大量读者,其《藏地兵书》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藏羚羊跪拜》被收录到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

6月14日,毕节市文联邀请王宗仁到毕节学院讲座《我的文学人生》,吸引了两百多名青年学子和毕节市的作家、文学爱好者。

讲座中,王宗仁和听众分享了自己作品创作背后的许多故事。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作家传奇的汽车兵经历、青藏公路的修建、进藏士兵的故事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王宗仁告诉大家,之所以创作出大家熟悉、喜爱的《藏地兵书》、《藏羚羊跪拜》等作品,都来自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积累,经历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重要。

73岁的王宗仁和蔼可亲,同学们都叫他王爷爷。同学们纷纷向他请教写作中碰到的一些困难、瓶颈,王宗仁都一一作答,一些学生还要来王爷爷的通讯地址,要和他长期联系。他还鼓励毕节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积极创作,全国很多优秀的散文作者,都很年轻,毕节有那么多爱好文学的青年,一定能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织金洞,走路一向轻快的王宗仁走得很慢,好像在寻找什么,随行的记者不得不走一段路后,在前面等他。王宗仁告诉记者,他在寻找记忆中的藏羚羊。在织金洞内,他猛然发现石壁上有一匹野马,带着它的孩子。他就一直在想,藏羚羊也会在这里吗,可惜他一直没有找到,在快出洞口的地方,看到了一把枪和一个猎人的背影。说到这里,作家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发生在藏北无人区,一个猎人将枪口对准一只肥壮的藏羚羊,藏羚羊没有逃走,用祈求的眼神望着猎人并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藏羚羊眼里流了出来,猎人闭上眼睛,扣响扳机,藏羚羊倒在地上,泪水痕迹清晰可见。第二天,猎人剖开藏羚羊的肚子,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羚羊,已经成型,猎人把藏羚羊和它的孩子埋了,从此再没有人见到这个猎人。

游览织金古城,移步换景。在财神庙,王宗仁详细询问财神庙的建筑过程,当他得知这是清朝一对彝族父女修建时,连声惊叹。他告诉记者,一定要带北京的朋友来看看!在织金古城,108口泉水、几十座古桥也令作家神往,他一一记录下所行各处的地名和联系方式。

一路走来,作家留下太多的感叹和不舍,也留下了许多遗憾。王宗仁告诉记者,青岩古镇、百里杜鹃、织金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行程安排有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会重返故地。

王宗仁和贵州,还有下一次约会。

刘庆邦:静观黔地 无言大美

6月13日,跟随“全国名家看毕节”采风团,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第一次来到了素有“黔西北大门”之称的毕节。出发前,在贵州饭店的大堂里,这位曾三度赴黔的“中国短篇小说之王”说,这次来贵州,他看的不是贵州的“变”,而是“不变”。

“不变”二字,几乎成为刘庆邦对美的追求最简单的概括。

远赴黔西县的客车上,这位笔下语言活脱、灵动的作家似乎有些沉默寡言、不动声色,但他的眼神却永远注视着窗外滑过的一切景色。采风团在黔西县东风湖化屋苗寨歇脚,当地的苗族青年男女跳起欢快的舞蹈,舞到高潮处,苗族少女抛过来粉红丝线制作的绣球,刘庆邦接过一个,便将它挂在脖子前,和胸前“全国名家看毕节”的嘉宾牌重叠到一块儿。

一瓶瓶特属于贵州的“琼汁”刺梨汁,也让刘庆邦留下了深刻印象:“刚入口的时候有点涩,但喝久了却是回味无穷。”

参观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美誉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时,虽然六月中旬花期已过,景区里徒留绿树成荫,单那壮观的连山绿林,就足以让刘庆邦感叹不已:“在我的想象里,百里杜鹃只是一个带状性的景区,没想到竟然这么大。”刘庆邦还说,“文化是一把双刃刀,其最重要的部分,乃是‘化外’之文化。真正的文化,应是自然的,不用去命名的。”

采风团一路走来,刘庆邦虽然“赐言”不多,但字字警句良言,无不引采风团众人共鸣。

织金县“中国最美旅游洞穴”织金洞,已开发的洞厅达47个,有迎宾厅万寿宫等10个景点、40多种岩溶形态,素有“岩溶博物馆”之称。采风团游览织金洞时,尽管路程长达近两个小时,有时还要爬坡走梯,但年逾六旬的刘庆邦老先生丝毫不觉得累。“只要兴致高昂,也就不觉得累了。”他说。

谷牧之诗说织金洞:“此景闻说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著名作家冯牧曾有诗曰:“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而在刘庆邦看来,织金洞数万年历史叙说着的,是关于美的真谛。

“什么是美?美就是时间的凝结。成就美需要三个因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静,还有一个,是不动。”在织金洞幽深的洞内行走,刘庆邦穿梭在时间之美的缝隙里,他说的话,也暗暗扣合着其最初对美最简单的概括。行完全程,只八个字、两句话,他便总结了自己的欣喜与震撼:“叹为观止”、“大美无言”。

或许,他一路的“沉默寡言”,也许就是因为遭遇了贵州的大美?我们不得不这样推测着、骄傲着。

傅溪鹏:民族叙事 融入景观

6月的百里杜鹃景区,已没有满山绚烂的杜鹃花,但却一样迷人,因为在这百里杜鹃林里蕴藏着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仙女为守护爱情变成杜鹃花。从此,杜鹃花成了爱情的象征,彝族男女们都用它来向自己心爱的人求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傅溪鹏认为,这样的民族传统才是百里杜鹃真正的美,也是吸引更多人来参观百里杜鹃的法宝。

6月13日,全国名家一行人在导游小姐动听的歌声和解说中走进百里杜鹃景区。此时的百里杜鹃,剩下的只是苍翠的杜鹃树,但来自全国的名家们还是被吸引住了,因为这些杜鹃花的来历很感人。

“如果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就摘一朵杜鹃花送给这个女孩,女孩要是同意的话就会让这个男孩把杜鹃花戴在她的头上。如果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也会摘一朵杜鹃花送给这个男孩,男孩要是同意的话,就会让这个女孩将花戴在他的胸前。”美丽的彝族导游小姐一边引领大家走上杜鹃林,一边讲述着杜鹃花的来源:一名仙女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将自己的身躯变成了杜鹃花。所以,杜鹃花成了爱情的象征,彝族男女们都用它来求爱。

故事让傅溪鹏兴奋不已。“我要把这个故事写到我的文章里,我们喜欢杜鹃花不仅仅是喜欢它表面的美丽,更应该让那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下去,那才是杜鹃花真正的美。”

傅溪鹏认为,有一个方法可以让百里杜鹃景区更出名,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那就是借彝族男女用杜鹃花求爱这个民族传统举办更多和爱情有关的活动,让大家来百里杜鹃不仅仅是为了来看花,更是为了来寻找爱情。

尤雁子:传承文化 面向国际

6月12日,“27°黔地标”贵州文化公益基金揭晓,其中,担任中国水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宣传推广大使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贵州苗族史诗《亚鲁王》工作团队分别荣获2012贵州文化公益基金“雁巢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大奖。

这一颁奖结果,让设立“27°黔地标”贵州文化公益基金“雁巢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大奖的旅美黔籍艺术家尤雁子兴奋不已,“当初设立这个基金会就是希望激发、鼓励更多对贵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尤雁子说,如今,基金会第一次开花结果,并且也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付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这让她觉得很自豪。

作为世界知名艺术家,尤雁子不仅自己热爱艺术,还身体力行开办了北京雁巢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世界、全国知名的文化作品带到北京展出。然而,尤雁子也感叹道,自己在艺术界打拼多年,其实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只是一直在寻找机会并未落实,“然而,在去年参加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所组织的‘全国名家看贵州’活动后,我发现在贵州有许多优秀文化人才都在兢兢业业为家乡奉献,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地掏钱设立了这一奖项,希望能鼓励他们。”随后,尤雁子十分干脆地拿出10万元作为设立经费,支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如今自己设立的奖项像初生婴儿般逐渐成长,尤雁子在心里欣慰之余也着眼于未来的打算,“说真的,我们贵州有许多外界鲜知的文化遗产,我自己作为侗族的一员也十分希望贵州的民族文化能源远流长,所以,在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发展贵州的文化事业。”尤雁子表示,今后将在基金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而在本次“全国名家看贵州”的采风活动中,途经大方县,为尤雁子的“贵州计划”提供了第一笔丰富的素材,“我发现大方有不少民间的艺术人才,并且这里的领导十分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下一步我将跟这边对接,将大方县的许多文艺作品带到我的‘雁巢收藏’,让全国甚至世界都了解我们贵州的文化精神。”尤雁子说。

黄亚洲:大美贵州 激发灵感

6月16日,本次“全国名家看贵州”的与会嘉宾之一,著名诗人、影视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黄亚洲发来短信:“我已顺利返浙,谢谢你们的操劳和贵州给予的创作灵感。亚洲。”

短短六天时间,黄亚洲在花溪、黔西、大方、织金等地采风,共创作了16篇作品——《花溪印象》(三章)、《毕节十唱》、《贵州三吟》。

在采风团中,你能轻易辨认出黄亚洲:高高的个子,两鬓有些许白发,总喜欢和导游、当地人交流,一旦抓到感兴趣的信息就立刻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白纸上。当汽车颠簸在弯曲的山路时,你会发现坐在窗边的黄亚洲正在整理文字,写下新鲜的创作诗句。

印象中,文化人多少有些“清高”姿态,可在黄亚洲身上,发现的却是智慧与幽默。6月13日,采风团到达百里杜鹃风景区时,早已过了杜鹃花花开时节,眼前没有山花烂漫却也一碧千里。名家们各自评说景色,这时黄亚洲说了句,“花朵不够,姑娘来凑”。此话一出,在场人员纷纷叫好,短短八个字不就为百里杜鹃景区花期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思路吗?随后,黄亚洲补充道,“这里有美丽的花神传说,可以开发中国‘花神节’项目,让山水风景和民俗文化结合,打造更大的影响力,甚至让百里杜鹃的名声响到国际。”

在采风途中,黄亚洲会细心观察这里的居民,并和他们交谈。在参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后,正巧碰上附近的小学生放学,此时,黄亚洲对一个路边粉摊起了好奇心。这粉摊在贵州是再普通不过的小摊子了,中年妇女架起两三口锅,旁边放上一个桌子和几个小板凳,五分钟不到食客就可吃到便宜而美味的米粉。黄亚洲和正在等待米粉出锅的小学生交谈,提出各种问题,小学生也十分配合,带着一丝好奇的眼光笑眯眯地对答着。没想到这偶遇,竟也被黄亚洲浪漫地加工成了诗——《毕节小街,凉粉摊》。

采风团到达最后一站织金,自然是不会错过享誉海内外的织金洞。对于年过六旬的黄亚洲来说,在湿滑狭窄、弯曲起伏的溶洞中行走近两个小时并非易事。他一路走走停停,依旧与导游交谈着,仔细观察千奇百态的自然景观,不时也发散思维天马行空地想象着它们的故事。从洞中出来,黄亚洲发出感叹:“这自然界最好看的莫过于三——水之九寨沟,山之黄山,而洞就是这织金洞了。我在浙江、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看过不少洞穴,可这织金洞就是这最奇特、最丰富、最宏大的了。”

黄亚洲第一次来贵州是1985年,那时他在花溪参加会议,期间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妇女背着幼儿在田间劳作;第二次是在4年前,他前往都匀爬上高山,给抗凝冻的电力工人诵诗打气,他感受到的是贵州人民忍耐、吃苦和坚韧的精神;这一次,他为当代贵州和未来贵州建言献策,看到了贵州经济的大发展,感受到贵州大鹏展翅的大趋势。绵延数公里的彝族风情街是少有的,百里杜鹃和大草原是珍贵的,政府免费给出土地引进汽车企业更是难能可贵的,贵州这只雄鹰正展开翅膀,以蓬勃起飞的姿态走向更高的天空。

邱成军:创意文化 整体发展

著名报人,北京商报社社长、总编辑邱成军第一次来贵州,第一次来毕节。这几天一路走来,乌江画廊、百里杜鹃、织金洞,让他感受颇深。他说,贵州人好客、贵州人关心文化,贵州多民族文化现象集中、特色鲜明。比如毕节经过24年完成了第一阶段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下一阶段可否尝试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走上一个跨越式发展之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中国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和销售为手段,从而实现文化的高附加值为目的。“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植入贵州整体发展中,可以促进贵州加速发展。”邱成军建议,在贵州发展进程中多吸纳外界的信息和良好的意见。

邱成利:发展产业 打造品牌

中组部第四批博士团团长、国家科技部科技司邱成利博士一路参观,一路不停的出点子。他认为,贵州在观念上,还要深化开放。特别是在选项规划时,就要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规划,这样才能吸引外来客人。

在百里杜鹃,他参观后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经过规划,搞成全年花卉式的旅游参观目的。

在大方县,他认为在旅游产品上要注重细节,应该做适用于携带方便的旅游产品,不要把产品都搞包装大大的,还要在包装的细节上下功夫,如天麻等,这样好的产品,就应该在包装上下功夫,把它做小包装袋,这样携带和食用起来也方便。

他说,在贵州的创作方面要加大奖励,鼓励更多的名家、作家来为贵州创作,挖掘和宣传文化资源,提高贵州文化的品位。

现在是多彩的贵州,应该策划包装推出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本地歌手,通过歌手的影响带动贵州的影响。

刘学文:传播贵州 做好品牌

著名文化策划人,北京贵州商会副会长刘学文30多年前离开家乡贵州,这是第一次走进毕节神奇的土地,走访奢香故里,深入了解彝族土司历史文化,聆听了《水西谣》、《毕节,我可爱的家乡》等镌刻着毕节水西文化、彝族风情的优美歌曲。

他说,毕节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还没有完全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他认为,毕节成功推出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这是第一个里程碑;接下来应该进入下一个阶段,毕节应该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期,要完善以奢香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链;做好“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这个历史品牌。

喻帆:细节美学 振兴文化

“真正打动我的不是织金洞,而是织金呈现出和谐生活的范本。”著名策划人、城市品牌形象管理专家、社会学者、中国企业形象委员会专业委员喻帆在织金县的短短时间里,被织金的文化语境打动了。

他看到夜深人静时,小桥边年轻妈妈牵着小孩欢快地行走,毫无顾虑;他看到在民族演出上,织金人演绎自己的生活,既有苗族、彝族、布依族载歌载舞反映出的传统生活原貌,也有弹着吉他自编自唱那份融合时尚、流行的现代生活写真。这些节目透出织金人在这片土地上发自内心的感悟,这些艺术形式从一个侧面来说就是构筑了他们的精神高地。

这样的一个精神高地让人充满敬意,织金再次开启了喻帆心灵的归途。“一个地域做文化旅游切忌过分强调自己的历史文化多么厚重,而应该体现出的是这个地域民众的人文涵养,用这种涵养和与之相应的软、硬件环境让游客自己感知,也既是人心灵的美去感知世界。”

喻帆很早就离开了家乡贵州,但是一直以来,家乡贵州一直是他的一个坚强后盾。当喻帆与余秋雨行走了黔东南后,余秋雨被黔东南的人文、自然、风俗所深深打动,撰写了三篇文章《也许是归途》、《人既是树》、《用美丽回答一切》。喻帆认为,其实是从细节处、从美学的概念来诠释了文化复苏、文化振兴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问题。

王心一:搭建平台 推动发展

参与“全国名家看贵州”系列活动,省政府驻京办信息处处长、天津联络处处长王心一谦虚地说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她要向名家学习、向毕节学习。她说,上次由省政府驻京办组织“百名博士百里杜鹃行”活动中仅有一个项目,就是看百里杜鹃,有些遗憾。此次活动走访了黔西、大方、织金等,她看到的新鲜事物很多,新建的贵州宣慰府,不论从规模还是陈设都给人以震撼。她认为,是毕节人有胆识有气魄,毕节人胸怀大志的生动写照。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的参观行,让她禁不住赞叹其创造的“毕节速度”。

在毕节期间,王心一感受到文化无处不在,并沁润在农业、科技、社会等方方面面。她希望贵州一方面把现有的高端人才利用好,另一方面加强高层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思想,引进新观念,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她建议,希望贵州、毕节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有先行先试的气魄和勇气。

她说,“全国名家看毕节”活动得到省政府副秘书长、驻京办主任陈训华的大力支持。驻京办要发挥政治、信息人才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推动毕节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科研院所、慈善机构的对接联系,推动毕节与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的联系。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