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就是让百姓得实惠

2012年06月04日10: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南昌 王文涛 民生 生态建设 低碳

南昌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中部省份江西省的省会。它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南昌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加大引进和利用外资力度。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还注重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南昌,专访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请这位曾在云南昆明和上海黄浦主政的专家型官员,解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于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欠发达”代表差距,也代表发展空间

人民画报:2011年4月,您从上海黄埔到南昌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您对南昌历史和文化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认为自己已是一个融入这里的“江西老表”了。请您谈一谈对南昌的认识和感受?

王文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王勃对南昌的评价。一年来,我反复体会这八个字,感觉这正是对南昌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概括。

南昌是中部省份中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个城市,是一片发展的热土。长期以来,南昌的经济总量处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中下游水平,被认为是“欠发达”城市。但是,我认为这个“欠”是一个阶段性的词语,它往往代表着差距,同时又代表发展的空间。对于南昌来讲,目前正是机遇期,抓住它,就会进位赶超,最终达到中部崛起的效果。

人民画报:据您介绍,南昌正处于持续跨越、转型跨越和科学跨越的黄金期。那么,南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王文涛:南昌正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要求,以集聚的方式为突破口,打造核心增长级。因为聚焦能产生集聚,集聚能把大量的资源形成合力,并最终在短时间内形成跨越式的发展。

实际上很多城市和地区都有这么一个类似的集聚发展的过程。像上海、天津、深圳和南昌的一些开发区,这都是一种集聚发展的思路。所以,南昌将紧紧围绕打造核心增长极这个战略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细水长流

人民画报:我们注意到,您上任南昌市委书记之初,就着手抓招商引资工作,并强调其是贯穿经济工作始终的生命线。在“招商引资二十条新规”中,您要求有关部门“不能急功近利,要细水长流”。在外人看来,一方面您希望看到招商引资速见成效,另一方面您又要求细水长流。这是否矛盾,您如何看待短期收效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王文涛:这并不矛盾。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官员,都要因地制宜、认真负责地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我在昆明当市长时说过:“发展经济要懂得‘放水养鱼’”。这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从一个优质企业被“招引”进来,到它对地方就业和税收产生贡献,没有三、五年时间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以正常的心态和思维遵循这种经济规律。所以说“不能急功近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一定要充分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要一棒接一棒,一茬接一茬。我们今天的发展是前任给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也是为后任打基础。

南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问题。正因为有些沿海和经济发达省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开始将重污染企业转移。南昌作为“欠发达”城市,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平衡和调节着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关系,试图跳出某些地区先发展后污染的传统路径。

事实证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选择过程中,会降低期望的发展速度。但当我们把生态保护这个关键目标弄清楚后,自然我们会很豁然的、有选择的承接转移。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也就是南昌先试先行的意义。

人民画报:“一个城市领导者,要敢于和企业家交朋友”,您在抓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曾有这样的态度。官员主动表示愿和企业家交朋友,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有人评论说这是在“傍大款”。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如何把握和企业家交朋友这个度?您秉持和企业家交朋友的这个理念,有没有过意外收获?

王文涛:企业家是在地方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我们肯定要尊重、爱护和支持企业家。对于和企业家交朋友这一点,有人说政府是在“傍大款”。但是,换一个角度讲则是“扶优扶强”。对“优”和“强”的企业,我们必须采取主导型交往方式,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保障。

当然,和企业家打交道要遵守党纪国法,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有底线。美国和欧洲政要在访华时,必然会带一大批企业家,而政要其实是地方经济最大的推销员。我希望我是南昌的最佳推销员,重点介绍、推荐、支持和服务南昌的企业,充分肯定企业家对南昌的税收、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事实上政府也在提供“产品”,这种“产品”就是“政策”。制定政策一定要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按需而制。那么,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往往就是在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以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解决。比如,政府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还有的可以上升到政策和制度层面加以解决。

如果官员不能跟企业有很好地沟通,就不可能为企业提供很好的服务。为什么有的政策出台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政策结束的那一天?正因为政策没到位也没对路;为什么一些政策在官员抽屉里“沉睡”?也是因为它不是企业需求的,服务者不知道服务对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正如我要为媒体朋友“服务”,就要知道媒体需要我如何“服务”。为了了解媒体的需求,我一定会跟记者朋友沟通,而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记者交朋友,这样才能把记者心里最需要的采访内容说出来。

认可城市,认同文化

人民画报:“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任何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让百姓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让百姓受益得实惠,体会到安居乐业的幸福。请问南昌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文涛:百姓对城市认可并有幸福感,这个非常重要。第一个方面,要提高百姓收入。百姓生活的水平改善与提高收入有关,这关键是要发展经济。通过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再结合南昌现有的产业生机来发展当地产业,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从而使收入得到改善。第二个方面,要使百姓对城市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环境建设,让百姓除了物质文化以外,还有精神文化的享受。

人民画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每个城市“调结构,转方式”的有效手段。您作为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让它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和弘扬革命传统?如何突出城市内涵和精神,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让南昌走向世界?

王文涛:这些工作我们现在就在做。我也希望通过《人民画报》这一国家媒体平台,向海内外介绍南昌,使大家能够了解和熟悉南昌。要想让海外的宾客接受我们的宣传,就必须用外国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他们对话,这样才能形成共鸣。

南昌的历史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对南昌的投资者中很多是华商,他们有一种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通过对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最终形成和上升到一种软实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让大家对江西、对南昌有一种很好的理解。

人民画报:一个城市在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提高市民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这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当管理者的意志和市民的习惯冲突时,您认为该如何平衡?

王文涛:提升市民素质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指责市民的素质不高,而应在良好的互动中,考虑到不同的阶段性、地域性和差异性对市民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公德方面应有一个根本底线。比如,随地吐痰、乱穿马路就属社会公德问题。还有一些则是生活习惯问题,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市民素质不高。例如,我们看到不同地方的某些市民,经常穿着睡衣上街,这个整治起来就很难,因为已经成为了生活习惯。在南昌,政府也曾经劝导市民、特别是沿街的住户为了城市形象不要把衣服晾晒出去,结果收效不佳。我们理性思考之后,百姓把洗过的衣服晒晒太阳,这种需求是健康和低碳的。正如美国人以前习惯使用烘干机烘干衣物,而现在政府倡导把衣服都晾出去一样。遇到这样似是而非的问题,我们会选择尊重市民的生活习惯。

百姓拥护的政策才有生命力

人民画报:我们注意到,您作为地方官员懂得和媒体打交道。这一方面,是否具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王文涛:我们也在探索一种“善用媒体”的经验。通过建立一个媒体舆论监督的平台,打通市民反映问题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群众反映和舆论监督,可以倒逼政府去作为,使政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实践证明,这种倒逼的形式,受百姓欢迎,媒体也觉得好,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它制度化。而最终这个制度有没有生命力,关键是看百姓是否支持。有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有生命力。绝非某个领导提出的政策,就一定能执行。

人民画报:作为市委书记,您的烦恼和快乐是什么?能否向《人民画报》的读者敞开心扉谈一谈。通过您的努力,几年之后您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南昌?

王文涛:有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当中有一个观点是“我们享受当下,享受生活”。我的工作性质致使我难以享受生活,那我就转变目标去享受工作。怎么享受呢?比如,当我解决了一个极难的矛盾时就会非常愉悦和高兴,很有成就感,而我们管理城市每天都可能碰到一些突发和意外的事情,终会通过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努力而化险为夷。这时人虽然累,但心会放松,一瞬间就很幸福。就像记者完成一个非常成功的采访一样。

对于南昌的发展,我想与其是我来描绘,不如让每个市民对自己的城市都有一个愿景。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政府的努力,让每个南昌市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都有一个憧憬。我坚信,百姓的憧憬比官员的描绘更重要。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