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2009年11月17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南昌开幕。“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提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大会上通过的《南昌宣言》,吹响了南昌低碳发展的号角。
近年来,南昌市把“低碳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谋求先机,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成为我国低碳经济探索的先行者和试验区。
低碳成为 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细究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发展“高碳模式”遭遇挑战,实现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要。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符合绿色、生态理念,将成为带动我国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并要求南昌切实增强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必须率先建立起生态经济体系。
在新的变革面前,首当其冲需要的是思想的统一。经过反复论证,南昌市委、市政府作出清晰的判断:发展低碳经济,是南昌市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选择。
转变发展的理念,南昌市确定以低碳经济为突破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提出打造“低碳城市”战略。
南昌市低碳发展的理念较早体现在项目引进上。南昌重视招商引资,但在项目引进上却设置了“三条红线”: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引进。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南昌宁愿发展速度慢一点,也绝不引进破坏生态、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
南昌市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明确,凡是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要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已有30多个环评不过关的大项目被谢绝。
最具创新意义的是南昌的“绿色考核体系”。按照辖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特色分类,南昌市对14个县级区划单位,根据“六大板块”的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考核,引导和鼓励各县区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的板块定位、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竞相错位发展。
南昌是山水城市,山就是梅岭,被称为南昌的“绿肺”,它最大的产出、最大的效益就是生态环境。对梅岭所在的湾里区,就要有个性化考核。由此,南昌市对湾里区取消了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考核,较大幅度降低了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等经济指标要求,新增了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等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生态考核占GDP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同时,“绿色财政”及时跟进,南昌市政府给予湾里区必要的经济补偿,目前的标准是每年转移支付3000万元。
低碳经济将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南昌选择了这条发展道路,就是选择了一条边保护、边发展、不以生态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告诉记者:“按照刚刚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南昌打造成为江西省核心增长极’的要求,南昌必须坚定实施‘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战略,切实把南昌建设成为有重要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辐射全省、支撑中部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具有‘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特色的现代文明花园城市。”
低碳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过去南昌经济弱主要还是产业弱。”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说,“在南昌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着力点放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既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又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降下来,就是要实现低碳产业支柱化。”
据了解,在《南昌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已经确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业、航空制造、新能源设备、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
2009年,江西省政府发布国内首个以《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为名的白皮书,其中提到要将南昌打造成“世界光电之都”。
对于南昌市来说,发展光伏产业存在着更高的目标,不只是技术、价格,甚至包括行业标准。现在,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在改变南昌的产业结构,至少在改变着出口产品的结构。
“近2年,南昌出口大幅度上升,主要是靠光伏。”柳华介绍,“从去年出口的增量看,光伏的贡献率在70%以上。”
同时,南昌还试图在我国较为薄弱的光伏产品应用端上努力。
“在新建县厚田沙漠上,我们正在建设中国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站。”柳华说,“南昌每年日照2000小时,足以支撑城市运用太阳能。”
2010年10月,赛维公司动工建设厚田沙漠光伏示范电站,主要采用薄膜光伏组件,部分采用多晶硅光伏组件。
据介绍,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0兆瓦,计划于2012年建设完成。根据赛维公司提供的资料,厚田沙漠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后,如果按照25年运营周期计算,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约为49176.68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144992吨,减排二氧化碳60万吨。
南昌市新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和方向就是低碳经济,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份额,使其占到城市经济的70%至80%,使南昌成为真正的低碳城市。
相比低碳产业支柱化,南昌市还提出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强调高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曾经污染严重的江西造纸厂引进外资,建设了全新的江西晨鸣纸业公司。如今,不仅公司的污染物排放完全达标,其投资建设的污泥焚烧发电项目还循环处理了南昌几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江西煌上煌集团整体搬迁到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后,加大了污染治理投入,配套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污水处理站,两台6吨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工程,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并完成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围绕建设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十二五’时期,南昌将着力打造南昌国家高新区低碳产业示范区、湾里生态园林与森林碳汇示范区、红谷滩生态人居与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进贤军山湖亲水旅游与低碳农业示范区等4个低碳示范区。积极推进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LED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创意产业、低碳农业、低碳节能建材产业、低碳建筑与设计、低碳生活设施等8个低碳示范基地建设,唱响‘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品牌。”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对建设生态南昌充满信心。
低碳生活成为市民的新选择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低碳化运营,实行可持续的城市低碳消费模式,在南昌已经悄然展开。
11月初的一个早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南昌市红谷世纪花园公共自行车租车点,十几辆便民自行车早早地被租出去了一大半,“这还不是最多的,高峰期有时候车子全部租出去。”管理员刘大姐正在办理市民租车业务,忙得不亦乐乎。
一位叫李建军的市民正推着刚租到的自行车上了马路。“由于家里小区和单位附近都有租车点,所以我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如今已有一年多了。”李建军笑着说。
目前,像李建军一样在红谷滩新区办理了公共自行车租借卡的南昌市民已达3.5万余人。自红谷滩新区于2009年8月8日率先在江西省推出公共便民自行车服务系统以来,先后投放自行车6000余辆,建成便民服务站点80个,租辆自行车去上班,已成为红谷滩居民低碳出行的一种新风尚。
便民自行车不但极大地方便了市民,而且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废气排放。“按每天租车1.2万到1.5万辆次的基数初步估算,相当于公交车200辆的运载量,能节省燃油8000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余吨。”红谷滩新区工作人员介绍。
新能源公交车正走进南昌市民的生活。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享受新能源车的好处,南昌市从2009年开始大量投入新能源公交车和新能源出租车。据了解,在出租车方面,南昌市也投入了200多辆新能源车进行运营,这些新能源车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乘车环境,同时也减少了城市污染。
新能源出租汽车营运公司负责人程智告诉记者,新能源出租车除了美观,最大特点就是低碳。经测算,传统燃油动力出租车在城市每百公里耗油12至13升,新能源出租车则耗油9至10升,节能率达20%至30%。
如今,免费提供自行车、新能源公交车、绿色照明等新事物不断“闯入”南昌市民日常生活。小到市民衣食住行,大到城市整体规划,低碳的理念开始渗入到南昌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南昌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交通拥堵。为此,市政府按照“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科学构筑“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
2009年,南昌市地铁1号线工程正式动工兴建,线路穿越市区人口最密集地区,将有效分流城区人口。随着地铁的建成和城市框架的拉开,南昌城市绿色交通出行体系的框架清晰呈现。
目前,有不少国际组织愿意和南昌在低碳发展方面合作,去年10月举办的2010(南昌)中奥低碳城市和绿色建筑高峰论坛上,南昌市人民政府和奥地利联邦交通、创新与技术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根据这个《备忘录》,前不久南昌市与奥地利联邦技术政策公司正式签署了低碳合作协议,由奥地利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工作组完成南昌低碳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协议,奥地利联邦技术政策公司将提供技术、设备和工程知识,支持南昌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低碳经济已经悄然融入和改变着南昌人的生活。南昌市通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低碳化转型,宣告着城市低碳化运营时代的到来,同样也昭示着城市绿色生活的到来。
“经济发展是长跑”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徜徉在南昌市高新区的艾溪湖畔,欣赏着秋水长天、芳草萋萋的美景,眼见着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的厂区和楼房,脑海里不禁涌动着范仲淹那著名的《苏幕遮》,心灵里感受的是一种深邃和辽远。
就是这个高新区,从1991年建区起,就没有上马过一个带燃煤锅炉的工程;就是这个高新区,曾拒绝过可能带来一些污染的近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就是这个高新区,百般忍痛地把一个可以搞房地产的3000亩商业用地建成城郊湿地……这个高新区的努力,只是南昌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缩影。
“让GDP的含碳量低一点儿,含金量多一些。”此话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在短期内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决策者和市民们的决心和定力!
不必讳言,在我国的省会城市中,南昌至今仍是排位靠后的“小兄弟”,且不说GDP已经超过万亿元的广州,就是一般省会城市的GDP,都奔向四五千亿元“俱乐部”的目标,而南昌市去年的经济总量也不过是二千多亿元。当然,这几年南昌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增长率一直在13%以上。
急于“跨越式赶超”,恐怕是我国后发地区的共同心理和难舍情结。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赶超的“底气”?这种底气绝不仅仅是主观的良好愿望,更重要的在于其基础条件、人才储备、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当然,制度优势是特别重要的。
由于历史原因,南昌曾是资本的“洼地”,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如果按传统思路,拼招商、拼工业项目、特别是拼重化工业项目,南昌市即使是累得气喘吁吁,甚至是累得吐血(实际中的大量排污),也不可能夺得短跑竞赛的奖牌。不如另辟蹊径,从长计议,利用南昌水系发达、绿化率高、空气清新的特点,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城市功能,打造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描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环境,以发展新兴产业。南昌市选择了低碳经济之路。
“经济发展是长跑过程,甚至是马拉松,不能仅仅拼冲刺,关键是持之以恒的后劲。”早在2003年,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于环境保护条例加以固化。这些年里,南昌市一直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底线”。拆烟囱、迁老厂、通过技术升级使现有产业低碳化,加之大规模地改变城市格局、修缮水系、扩建道路、绿化植树……难得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的生物制药、电子芯片等高科技产业项目落户,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低碳产业支柱化。以前,不要说孔雀东南飞了,就连麻雀也飞走了;现在,不仅一大批高新企业扎根了,人才也逐渐回流了;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南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扎扎实实。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经济以每年平均近10%的速度连年增长,迅速发展为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充足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在一些地方,过高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把“十二五”期间的增长速度规划为7%。这是科学的、理性的、实事求是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要把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变为每一个地方的自觉行动,恐怕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为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彻底自觉告别增长速度崇拜,其投资率连年高速增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人人都能“跨越式发展”,那就没有什么常规可言了;如果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弯道超车”,那弯道上一定是拥挤不堪,谁还能保持平衡呢?
“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是列宁的名言。尽管列宁当年是针对政权建设而言的,但我想,这也适用于今天的经济建设。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扬长避短,从长计议,不追求短期的“冲刺”效应,致力于持之以恒的持续发展。这就是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可喜成果而给人们的深刻启示。
究竟是“赔了”还是“赚了”?
走进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满目苍翠。碧水,绿树,翠草,水草丰美的小岛,高高低低的草坡,还有不时飞翔嬉戏的小鸟,自然地点缀着这张绿色“画卷”。
这就是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一个占地面积2600亩的湿地公园,竟然能够完整地保留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区,令人难以置信。其实,几年前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曾被规划为商住用地,仅地价收益就超过100亿元。面对唾手可得的高额收益,南昌高新区最终选择了建设湿地公园。
为什么稳赚的钱不要,还要花钱整治湿地公园?南昌高新区的答案很简单:让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成为南昌高新区的名片。南昌高新区地处中部省份,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高新区相比,其产业优势并不算突出,综合成本的吸引力也不算强,但一个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将成为南昌高新区的特色。也就是说,要将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南昌高新区的独特资源和卖点。
当年放弃艾溪湖湿地的房地产和工业项目开发的收益,转而投资于湿地的生态保护,曾引起过争议。在采访中,记者询问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谢高鸣:“今天看,建湿地公园究竟是赔了,还是赚了?”他连连表示:“赚了,赚大了!湿地公园建起来,园区生态改善了,这里成了风水宝地,商机也源源涌流,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前来落户。高新区的经济增速年年都在30%以上。”
由于高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只一批批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而且也加速了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航空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
南昌高新区以赛维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电池片、模组件、薄膜电池项目建设,形成集硅片、薄膜电池、电池片、电池组件、导电玻璃及太阳能电站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南昌高新区,总投资300亿元、占地25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工业城项目于2009年底开园建设,并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目前,总投资2亿元,面积4万平方米的大部件装配厂房已完成设计并开工建设。
当年看起来是一笔赔了的投资,如今赚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新区。赔了,还是赚了?答案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