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近年来,南昌市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确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目标,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崛起,走向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南昌市代市长陈俊卿。
记者:作为英雄城的南昌,她从红色中走来,又向绿色中走去。对于南昌谋求的绿色崛起,市政府是如何规划总体思路的?
陈俊卿:的确,对南昌而言,红色是历史,更是光荣;绿色是理想,更是未来。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可以说正是当下和今后南昌这座城市最夺目的色彩。
近年来,结合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南昌市“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为:树立综合、立体、协调的资源开发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其中包括“三坚持”,即坚持规模拓展与功能优化相结合、核心区繁荣与各组团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空间布局;坚持先进制造业驱动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相结合、低碳生态经济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产业发展;坚持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提速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城乡建设;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营造生态环境。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记者: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市政府突出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陈俊卿:“生态立市”是基础,“绿色发展”是举措。我们认为,实现“生态立市”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总量做大、发展质量提升、竞争能力增强与群众普遍受惠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在中央和省有关生态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南昌市赣江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南昌生态市建设规划》、《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以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注重产业引导。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在对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时高度重视“招商选资”,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项目引进来;新上建设项目认真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环境管理制度,严把项目验收关,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三是完善基础条件。南昌市先后投入近200亿元用于重大环保设施建设,一大批城市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推动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削减;市、县(区)政府狠抓城市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实现点、线、面绿化的立体化;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乡一体”的一流生态环境。
四是强化监督惩处。我们积极整治城市河道和湖泊,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开展一系列节能降耗监察活动和不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违法行为受到严肃查处,高污染、高能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有效制止。
记者:从南昌绿色崛起的实践来看,您认为目前取得了哪些比较满意的成效?
陈俊卿:应该说,南昌的绿色崛起之路才刚刚起步,但是步履稳健。人民群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观变化可圈可点,而广大干部切身感悟到的深层次变化更是可喜可歌。
一是科学处理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的同步提升;在保护的同时发展了,也才能有更好地保护的经济基础和实力,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了,也有积极参与绿色维护、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
二是强化了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我们促进“南昌制造”向“南昌创造”转变,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如数万只LE D节能灯在市政设施、公共场所的推广运用,有效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新能源汽车极大地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还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还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
三是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已从“共识”转为“共为”。政府通过各种有效宣传,灌输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制定措施来对产业经济、企业经营和市民行为进行必要的政策等方面引导。目前,从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得到了市民的广泛理解;“节能灯推广工程”得到了市民的积极配合;推行绿色环保自行车免费租赁项目,市民更是踊跃参与;还有不少市民积极举报违法排污、破坏绿化等行为。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正日益渗入到南昌市干部群众的心中,并转化成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记者:绿色是一种品质,崛起有一个过程。在未来绿色崛起的路途上,南昌还有哪些困难和期许?
陈俊卿:是的。我们已经清醒地看到了困难和挑战:一是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攻克,主要包括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生产设备、大力推广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和新兴能源技术等。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本过高,由于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依托的新产品还处于市场推广初期,购置成本很高,影响了推广的速度和广度。三是由于生态产业见效的时间不如其他产业,有些生态项目甚至是不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各级在考核上又注重看得见的主要经济指标,这对各级基层部门尽心尽力投入到低碳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挫伤。
为此,我们建议对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绿色生态转型上、技术攻关上纳入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对我们在低碳生态领域具有示范性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建议改变综合目标考核方式,降低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考核,增加生态保护、环境改造等指标的权重,激发我们抓绿色、抓生态的积极性。
记者:当前全国不少城市都提出打造低碳城市,走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被列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的省会,南昌市有何体会可供他人分享和借鉴?
陈俊卿:发展绿色经济、打造低碳城市,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程,不能停留在概念性的口号上,也不能满足于做几件追赶潮流的具体工作。有的地方没有考虑自身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脱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超越现实条件的“绿色和低碳”发展思路,结果不仅会造成新的污染和浪费,还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我们认为,一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二是要抓好环境设施的完善和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三是要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湿地保护等工程,增强空气和水的自净能力;四是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经济结构、能源消耗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五是加快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六是在公共领域、建筑领域等广泛推行绿色、节能和环保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