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低碳发展之路:坚持"三并重"念好"低碳经"

2010年07月28日13:4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南昌 低碳 环保 减排

天蓝、水清、树更密!这是许多南昌市民近年来的切身感受。

作为全国唯一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近10年来,南昌市通过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并重,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并重,制度完善和差异化考核并重,既加快了发展速度,又降低了碳排放量,把“低碳经”念得有声有色。

产业改造与结构调整并重

南昌市传统产业以冶金和重化工业为主,许多企业原先都分布在市区附近,既是纳税大户,又是能耗和排污大户,市民饱受污染之苦。

市政府副秘书长吴长金说:“城市要低碳,产业要先行。南昌市克服财力不足、搬迁难度大等困难,坚决实施了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从2002年开始,南昌市政府先后投资20多亿元,分期分批把市区40多家大中型企业迁入工业园区,90多家各类违法排污企业被关停取缔,1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南钢、江氨、晨鸣纸业等企业的一大批节能减排工程投入运行。工业企业搬迁换来的是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2009年,南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99%,连续4年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

此外,南昌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光伏、LED、服务外包等新型产业开始成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新能源环保电动汽车、绿色家电、环保设备、新型建材、民用航空等低碳产业群迅速崛起。

清洁生产与低碳生活并重

南昌市发改委调研员柳华认为,重视生产减排,忽视生活节能,是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南昌市正在步出这一误区。大到城市整体规划,小到市民衣食住行,南昌市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着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南昌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交通拥堵。为此,市政府按照“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科学构筑“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面积已由2000年的85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40平方公里。

去年7月29日,南昌市地铁1号线工程正式动工兴建,线路穿越市区人口最密集地区,将有效分流城区人口。随着地铁的建成和城市框架的拉开,南昌城市绿色交通出行体系的框架清晰呈现。

在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低碳生活的理念开始渗入到南昌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免费租赁自行车、新能源公交车、绿色照明等新事物不断“闯入”市民日常生活。到2016年,南昌将在城市道路、隧道、车站、体育场馆及广场等公共场所推广应用10万盏LED节能灯。

制度完善与差异考核并重

城市要低碳,制度是保障。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南昌市始终紧守“环保”底线不放松,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南昌市设置了“三条红线”: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引进。由于“三条红线”成了“铁律”,近年来南昌市平均每月就“拒签”十多个招商项目。也正是这“三条红线”,不仅没有影响外来项目落户南昌的积极性,相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南昌市吸引国内外客商的品牌。

南昌市高新区副主任刘建平说,由于限制了资源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环境行为差的企业入园,现在高新区内虽然容纳了1200多家企业,但没有一个烟囱、一台锅炉。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南昌市率先执行了绿色考核体系,根据所属县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考核。位于市郊的湾里区,森林覆盖率达72.23%,生态环境优良,是南昌市的生态屏障和天然氧吧,但2008年GDP在南昌市所有县区中排在末位。为此,南昌市对这个区实行了差异化考核,取消了对其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大幅度降低了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等经济考核指标,同时新增了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等生态环保指标以及生态旅游经济的考核指标,并推出30项政策措施,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支持湾里区发展转型。

绿色考核体系构建与实施,大大增强了各县区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今,作为南昌市“绿肺”的湾里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