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贵州:黄策(原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委宣传部长、彝族) 北京:肖文思(特约研究员)
我们清楚的记得,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面对我省经济、生态、人口三大问题的时候,曾花一年多的时间,走遍全省86个县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决定首先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改革试验,毕节地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应运而生。22年后,省委书记栗战书在毕节地区调研时,深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毕节市,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就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栗书记对毕节地区的发展持肯定态度,调研后他在一次工作会议中欣慰的说:毕节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成绩巨大。毕节地委、行署发展思路清晰,干部精神状态很好,特别是最近贯彻中央的重要指示和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行动迅速,全区上下思想更加统一,决心更加坚定,精神更加振奋,毕节未来发展前景令人看好。
这些成绩得益于胡锦涛同志的倡导和推动,得益于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领导,更得益于各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亲密合作。但是,我们的发展与省内发展较快的其它省辖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毕节已经到了发展的新阶段,仍然面临较多困难,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毕节地区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山区,与四川、云南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然而,一旦走进毕节,特别是那些偏远的村寨,恐怕立刻就不得不面对冷峻的现实:被乌蒙山层层包围的毕节,山高路远、土地贫瘠。试验区成立之初,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缺乏,理论上准备不足,实践上也无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借鉴,面对“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这样庞大而复杂的试验主题,可谓无从下手。于是,实验区首先采用了建立试验小区的做法,将有限资源集中,分解了改革和试验的难点,分散了风险,为整个试验区培训人才、摸索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示范作用。
“九五”时期,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提出后,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方向更加明确,试验区自身最大的课题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膨胀、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这三大问题,而建设生态经济正是把经济、社会、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使三者达到协同发展,探索的正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种国家和地区的在发展战略上的吻合,推动了试验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开发扶贫方面,试验区主要试验推广了小额信贷扶贫制度,整个“九五”期间,全区投入的小额信贷资金就覆盖了177个乡镇2957个村,使16.66万户贫困农户51.42万人直接受益。小额信贷创造了一种既能激励借贷人增加经济受益,又能保证资金运用安全直接面向广大贫困农户的信贷制度,成为利用金融手段推进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
生态建设是试验区发展的重头戏,也是试验区发展“三大主题”的内核。在这方面全区开展了多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其中以黔西县永兴彝族苗族乡干沟最为典型。干沟以综合治理为基础,主要开展以坡改梯为主的基础农田建设、退耕还林、开发绿色产业等试验,保证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并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促进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以当时毕节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水土流失的治理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而毕节地区就是通过一个个象干沟一样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一步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这一时期,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小流域,均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农、林、牧等生产事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治理速度,提高了治理效果。古老的乌蒙大地,被工业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唤醒;沉睡的黔西北高原,在开放带动的暖风中唤发出生机。
我们也看到,虽然“九五”时期,毕节试验区在生态建设上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的努力却没有使毕节完全跳出“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魔圈。毕节是相对贫瘠的,但就是在惯常的眼光里丝毫都不“养人”的毕节山区,居然养育了30多个民族。本当一部分群众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总认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使得全区的人口数量难以控制,人口素质相对低下。毫无疑问,强化基础教育成为“九五”期间毕节地区的重要工作。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解决?
于是,“人教挂钩”这个名词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试验中。毕节地区在各级各类“普教”和“成教”中加大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力度,农科教结合,通过教育从根本上转变群众的婚育、生育观念,最终达到人口质与量的协调发展。
到1999年,毕节全区农村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了84%,共有210所,村一级教学点有347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科学事业也在发展,试验区人的观念和意识在逐渐转变,劳动者和基层干部的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为生态经济建设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不久,新世纪的曙光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同时到达了毕节试验区,而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将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以能源工业为龙头,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毕节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不具备开发这些自然资源的条件,资源优势成了“画出来的饼”,可看却无法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终于使这些优势变为看得见的经济发展优势。在“西电东送”工程中,贵州省被国家列为重点省份,而毕节则成为了贵州省中的重要发展地区。试验区在贵州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点建设中占据了“三火两水”。毕节煤电能源工业发展的春天到了,毕节人走上了属于毕节人自己的阳光大路。
从贫穷走向温饱,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毕节试验区成立22年来,生态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胡总书记所提出的思想来发展的毕节模式,极大地改变了本地的经济面貌。过去22年中,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富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地区发展模式成功地将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条发展之路,就是广大试验区的领导与群众在实践中紧紧抓住、深入探索和丰富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丰富的内涵。就生态建设来说,就是整合自然界各子系统,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坡改梯、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等,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推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生态文明的目标。
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以开放带动促跨越的大思路、大动作,各种开发项目的落地生根,丰富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鼓舞了士气,凝聚了民心,激发了自身求进步、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曾经担心、怀疑甚至抱怨过自己生存环境的毕节人,正是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试验区的各项建设添砖加瓦,为发展献智献力。科学发展之路,在毕节试验区的“开放带动”战略中,经过夯实基础、蓄积能量阶段后,“三大主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生态建设步步迈上新阶梯,进入了化蛹成蝶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