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贵州省威宁县副县长祝德光 中国经济网记者秦宇雯/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王婉莹)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9日上午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贵州省省委书记栗战书,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遵义市市委书记慕德贵,贵州省三穗县委书记杨秀锡,贵州省威宁县副县长祝德光将就“欠发达的贵州如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祝德光在回答记者关于“毕节试验区”问题的时候表示,毕节试验区是为探索老少边穷山区、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密集地区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而建立的。全称是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
祝德光说,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总书记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的,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设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简单概括为两大成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实现了经济和生态双赢的局面。有数据显示,1988年毕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到2010年达到3554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当时是180多公斤,现在达到370多公斤。森林覆盖率当时不到14.9%,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40.03%。当年贫困发生率是57.6%,现在降到4.25%,这是整个毕节地区的情况。
第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去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同志在召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的会议上总结了毕节模式的内涵:“以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为主体,以智力支持为主要内容和特点,以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一种模式”。这个模式有效地整合了人才、资金、项目,推动了毕节地区的科学发展,改善了民生。所以,因为这两大成效,毕节地区被一些专家和一些同志称为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同时也指出了毕节的试验是小试验、大方向的说法。
毕节试验区建设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即开发扶贫。实际是要探索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生态建设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人口控制是保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说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成效,对我们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贫困落后地区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同时表示,近来年来贵州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盖起了二、三层楼房,村里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互联网,也通电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农业结构的调整,贵州这些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贵州农村由于交通条件制约,贫困面比较大,农民收入还比较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在“十二五”期间还要解决1299万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贵州要按照书记的要求来解决130万农民的危旧房屋改造问题,还要把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