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智力扶贫助毕节走上致富路

2011年07月20日13: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致富路 扶贫工作 扶贫开发 经济社会发展 扶贫项目 地膜覆盖 开发扶贫 各民主党派 生态建设 种植

国际在线报道: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毕节地区,曾经是有名的贫困山区,一度近6成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约一半人是文盲或半文盲。然而,自从1988年以后,在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喀斯特地区,当地民众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奇迹:地区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从近400万减少到60万左右。这一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

人穷、地乏、环境恶曾是毕节的真实写照。那里山地面积占到九成以上,每平方公里所承载的人口却多达200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加上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生活在当地的36个民族面临着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威胁。

变化是从1988年开始的。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提出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当年,试验区正式成立,并确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个主题,以改变当地人恶劣的生存状况。

也就是这一年,由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为主体的中央智力支边专家顾问组成立了,开始尝试对毕节地区实行智力扶贫。顾问成员分别由来自煤炭、电力、化工、农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职能是:帮助实施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根据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毕节寻求外部支持;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调研,提高扶贫成效。

如今,17年过去了。当地农民纯收入增长了近10倍,开发扶贫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介绍说: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几乎每个民主党派在当地都有个区域,比如帮助种菜、引水、养畜等各方面。和谐社会很大部分内容是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毕节试验区我们看到一点,就是怎么样把一个贫困地区,能够把扶贫和生态建设好。

这两年,当地村民终于过上了舒坦日子。像周光飞一家,依靠扶贫项目养殖的优质母牛每年至少收益2000多元钱,用地膜覆盖等科技方法种植的杂交玉米良种和马铃薯等,一年能收上3000多公斤,再加上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带回的钱,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万把元钱的收入。

这,对于别的地方可能算不了什么,可对于这个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来说,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多少年来,因为没有路,走出大山对村民来说只能是个梦想。信息的闭塞,让人们还只用最古老的方法种植--撒一把种子在地里,任其自然生长。

现在,不一样了!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专门的技术人员来了,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科学种植、养殖;年轻人走出去了,又带回了资金和技术。每个农户喂一头能繁殖的母畜、种一亩特色农业产品、有一个劳务输出。正是这看似平常的扶贫开发计划让千万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毕节扶贫工作,并组织各界知名专家学者,对试验区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亿元人民币,联系项目80多个,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超过万人。

在毕节试验区,专家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建议和竟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的焦平生先生认为,毕节扶贫成果的取得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发挥民主监督,民主共建的一个生动体现。他说:我们把在毕节扶贫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如果能在毕节扶贫中,发现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提案报上去,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这就实现了参政党的职能。

如今,在毕节,当地农民的生活贫困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地恶化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往日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荒山秃岭已是满目青翠,多年干枯的小溪又重新流淌着清凉的山泉水。

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过去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十多年间,毕节试验区少出生了80多万人。在各县乡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地不种误一年,人不学误一生。在乡镇,盖得最好的房子多是学校,教师的工资比乡长都高。绝大多数适龄儿童都享受到了义务教育。

广大农民则通过参加各民主党派组织的种、养、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增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顾九这样评价说:这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用时间和心劳证明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毕节任何重大项目的建设和重大进步的取得,(都得益于他们)这些从物质上、精神上和道义上对毕节的帮扶。(这)鼓舞了700万正在走上致富道路的毕节人。(来源:国际在线)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