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生态路”带出“致富路”

2011年07月20日11:2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致富路 生态路 珠江上游地区 大开挖 区别对待 减排 环保部门 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 森林覆盖率

【核心阅读】

西部大开发没有变成“大开挖”,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

放眼中国版图的西部,或干旱贫瘠,或高寒荒漠,大多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10年前,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之时,伴随着对西部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也有一份担心,开发西部,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1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收获西部大开发丰硕成果之时,这个担心也有了答案——西部大开发没有变成“大开挖”,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区别对待服务监管同步推进

环保部门不断完善项目环评审批工作,10年审批建设项目近1200个

发展,需要环境容量。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大盘子下,如何支持其发展?综合考虑西部各省区环境容量、排放基数、工程削减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环保部门对西部地区实行总量控制政策的倾斜,统筹解决了西部地区由国家审批环评项目所增加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这样的“区别对待”为西部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区别对待’的是总量分配,绝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西部的环境保护放松要求。”正如环保部一位官员所说,对西部污染物减排的考核一刻都没有放松。从2007年开始,每半年开展一次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工作,对减排工作进展缓慢的地区启动了减排预警通报机制。对没有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部分地市和单位实施了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

为从开发、建设源头控制生态破坏,环保部门不断完善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支持西部地区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加快审批进度,10年来,共审批建设项目近1200个。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涉及面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环保部门积极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资金倾斜环保水平全面提升

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安排资金1.67亿元,2009年安排资金达3.82亿元

经济不发达,就腾不出手做环保。要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首先要增加对环境的投入。2000年以来,环境保护部配合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西部地区下达了监测网络建设项目、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等,资金总额达51亿元。从2004年到2008年,配备执法车辆、应急指挥车辆、取证监测仪器设备,西部地区的环保部门已经被全面“武装”起来,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以项目带动治理的思路也日渐成熟,“以奖代补”是对西部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项目补助的新方式。以三峡库区为例,中央财政补助给三峡库区污水处理运行补助资金就达4.2亿元。有了资金、项目的支持,三峡库区10年来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为促进西部环保水平的提高,“向西部地区倾斜”已经成为共识。中央财政首次设立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就把西部作为重点投向。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安排资金1.67亿元,资金总量占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33.4%;2009年安排资金达到3.82亿元。

饮用水合格率100%、人畜粪便处理率72%、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75%,作为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受益者之一,这些数字足以让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大寨村的村民们感到骄傲。大寨村就是“生态路”带出“致富路”,“生态村”打造了富裕村。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贵州省毕节市位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9.3%。2000年以来,毕节依托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长江、珠江上游地区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从23.1%上升到38.87%,年土壤侵蚀由每平方公里5446吨下降到3389吨,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开始重新出现。毕节的变化是我国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状况的一个缩影。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大改善,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沙地沙化状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阶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态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西部地区新建了395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972万公顷,约占全国同期新建自然保护区的86.72%,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在保护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