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中全会公报:经济体制改革是引领全局“火车头”

2013年11月15日09:1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杨伟民 火车头 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公报 深化改革 全局 基础 全党全国人民 风电

央广网北京11月15日消息(记者马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三中全会公告成为最近几天社会各界乃至世界都关注的焦点。五千多字的公告里,有哪些关键点?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公告里的精髓?这些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是我国负责经济工作的最高议事机构,参与负责多项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中央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日前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部分内容。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深水区,社会进入到矛盾凸显期,中央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各种矛盾和风险,而本届全会正是新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破除体制障碍的进军号。杨伟民参与起草了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改革的力度,他深有体会:

杨伟民:中央领导思想非常明确,这次只写改革,发展方面先不写。修改中要把握一条原则:如果把原来的改革措施修改后力度还减弱,那么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和一定范围的共识,所以一般是不改的,改革的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减。这就说明,改革措施都是非常实。每句话如果实施下去,都会给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说明新一届党中央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精神。

虽然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公报中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他看来,经济体制改革是火车头,要起牵引作用。

杨伟民:虽然我们讲全面深化改革,但是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我们现在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问题,如果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克服现在经济面临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财政、金融风险,就是要先推动经济领域的改革。现在公报上已经可以看出来,包括15个领域的改革,其中经济领域占了6个,重点明确。

杨伟民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本次全会公报中,将“基础”改为“决定”,两个字的改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伟民:上半年经济有点下滑以后,大家都在期待中央政府出手。但是没有动,是我们要发挥市场在其中的作用,要相信建立了这么多年的市场,我们不去做市场可能自动就调节了。

他举例说,当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就是过度干预市场所造成的。

杨伟民:钢铁、水泥、风电这些过剩领域特点都是政府比较关注的领域,恰恰是我们放的比较早的领域轻纺、家电、轻工没有怎么出现过剩。所以我们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不过杨伟民也强调,虽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但政府依然要发挥影响和引导的作用。

杨伟民: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后,给市场一个预期,市场会按照规划去做,政府可以引导,但不能替企业决定应该去做什么。我们实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调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同样是在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我们认识到,要想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划分好政府这只手能伸多长。

全会提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明确事权、改革税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杨伟民坦言,财税体制改革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杨伟民:这个表述的含义是非常深的,意味着现在财税体制还是不科学的。在维护市场统一方面,还是有弊端的。另外,在地区之间,特别是现在的税制助长了地方盲目扩大投资、建设新城新区等倾向,他们主要是要扩大税源、保当地的税收。现阶段,我们在地方没有稳定的税种,逼着他采取另外的方式去筹集资金。现在中央集中的财力多,事权支出责任比较少,而地方政府财力少,但事权却由他们承担得多。这是不合理的。必须要把事权划清楚以后,再确定支出责任,这样也减少任意的去设置大范围的转移支付,这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熟制度的标志。

要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此前的文件中很少看到的表述。杨伟民说,公报中提出新的说法,并上升到制度层面有着深刻含义。

杨伟民:国家治理体系包括了整个国家发展、改革、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制度成熟的标志。十八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要使得各项制度更成熟定型,成熟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就看国家的治理水平和能力到底怎么样。应该说,我们已经到了可以把有些制度确定下来的时候了,一个国家健康、平稳不能变来变去,我们有些领域改来改去都是改革,不能这样。我们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设计,最后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来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