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改革开放后的七次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09日11: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改革 农村改革 中共中央 十一届三中全会 蓝图 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十二届 十四届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石岩)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开幕。倘若用一根主线串起改革开放35年来的中国路径,三中全会也许是最好的选择。1978年至今,中共召开过7次三中全会,这其中有彪炳史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亦有针对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梳理这些历史性的节点,或可推开一扇观察中国变革轨迹、解读中国发展奇迹的窗口。

人们常把三中全会视为“改革”的代名词,乃是因为在历次三中全会中,“深化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具体而言,这7次三中全会,有5次议题直接与深化全局改革相关,其中最引人瞩目、关系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4次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这4次会议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和时代性色彩,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4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最常被提及的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具体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重大历史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以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改革的系统性文件,则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展开阶段。其时,解放思想冲破了“左”的干扰,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然而城市还是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各种弊端不断凸显。此时,农村改革的倒逼机制开始发力,迫切要求城市改革。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自此,“市场”的力量正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并深刻改变了近20年的中国。

又过了10年,即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为此后10年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勾画出“蓝图”,同时也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思路。

7次三中全会中的2次与农村改革与发展直接相关。1998年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普遍认为,此次会议对于开创中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基础上,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聚焦农村改革,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石。

中共十八大提出在新中国一百年即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时间节点距离现在,几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时间差。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理由期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的指引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将会逐步克服各种困难渐入佳境。(完)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