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编者按: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从那时起,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历届三中全会推出,“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中国网邀请著名党史研究专家为您解读历届三中全会的重大转折意义和划时代标志,我们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我党历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最精彩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321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以及地方、中央各有关方面的主要负责同志共297人,列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党委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主持。常委叶剑英因病未出席会议。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突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后,整个中国大地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蓬勃发展的景象。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激烈的争论,但是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效果还是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粮食及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和市场上农副产品的丰富,特区建设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实践已经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国之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改革的要求,理论界的努力,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的积极推动,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的作用,促使人们的认识和对改革的期待逐步发生变化。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讨论审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6月,中共中央部署起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起草班子开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搞出提纲,7月底在北戴河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汇报。为进一步搞好决定的起草工作,中央决定充实起草班子的人员。在这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经济学家受命写了一篇为商品经济翻案的文章,意在试探反映。随后,赵紫阳在9月9日给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写了题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的信。三个问题是“计划体制”、“价格改革”和“国家领导经济的职能”。邓小平、陈云分别在9月11日和13日批示同意。决定起草过程中,经过深入反复的研究讨论,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理论工作者、大型企业领导人意见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草案提交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经过在此前6天预备会议的认真讨论审议,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共有十个部分:一、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七、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八、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是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决定》系统地阐明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等。邓小平对这个决定作出较高评价,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全面改革,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二是从宏观上讲,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比较广泛的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领域是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军队的精简整编等。改革的全面推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陈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