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新华网10月15日报道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着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人民共享、社会和谐 当时空的钟摆指向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并将开启“十二五”规划之时,人们在回望过去五年间中国发展时注意到 “重视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转型中的突出亮点,更是未来五年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重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凸显改善民生的“十一五”,中国出色作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研究雨雪冰冻灾情、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一家外国媒体评价说:中国五年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可以用“关注民生”来概括。
五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的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这不仅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回应民意、惠及民生的教育改革路线图;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顺利实施 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着手从体制机制层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快速推进,有望于“十一五”末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在城镇,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转移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努力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的印象中,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作出的巨大努力,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就业,在过去两年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以及为此开展的就业培训等,取得了突出成效 ”
“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站在“十二五”的门槛,人们回望“十一五”时深切地感受到,要更好地完成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任务”,还需要寻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不能再继续付出环境、资源和人力成本被压低的代价,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庄健说,国家在考虑,一部分人富起来后,如何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因此,中国提出要追求可持续的增长,这与改善民生是一致的。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而同时,改善民生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加大民生投入,不仅可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还会促进消费,使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武汉大学教授陆伟说。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初,党中央就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探索正一步步深入。鼓励创办微型企业,既是重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又将成为当地拉动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重庆市工商局局长黄波算了一笔账: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将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年新增300亿元销售值,为地方创造6亿元税收
像重庆市这样开展惠及民生的“双赢”实践,如今在中国已经普遍推开。一项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使人们对未来“更好”的生活更多了几许期盼。
实现公平正义,共享改革成果 期待“十二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当我们解决了 肚皮 问题后,就到了要解决 草皮 问题的时候。”如今,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党委副书记牛恩帅也有了“低碳”意识。
这位基层干部说,在农村也要发展清洁生产和环保型企业,有人想来我们这里发展污染企业,被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发展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把环境破坏了,发展再多有啥用?“我们决不能干 有增长无发展、要钱不要命 的傻事。”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危机使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下降。在社会收入分配领域,城乡间差距很大,而且在不断加大 ”庄健直陈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现在不光是要分蛋糕,而且还要分得公平。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虽然达到预定指标,但要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任务依然艰巨 “4万亿”计划中要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的完成进度和总量还不尽令人满意,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将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这种见效相对较慢的措施放在突出位置,这说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正在形成。”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在未来五年中,政府就是要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以抓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和扩大内需,推动民生与经济协调并进。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转型发展不仅要重视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更要重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整。“要在GDP总量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实惠越来越多。”
展望“十二五”,人们有了更多新的“民生期盼” 希望通过扩大就业和推升工资水平来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希望通过调节过高收入、提高较低收入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说,如今,中国所关注的重点,正从追求经济增长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型;中国政府执政方略,实践着从“国富”向“贵民”的重要转身
“十一五”的日历只剩下最后几十页,这薄薄的几十页翻过去后,将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史册。而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必将在“十二五”的征程中写下温暖人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