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林毅夫最后一次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在北大国际MBA毕业典礼上致词并为2008届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下午便飞往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赴任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29年前的5月。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林正义刚刚假传了演习命令,并下令宵禁。此刻,他已望着对面福建厦门的海岸沉思良久。没有人知道,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的点点灯火。他多少次心潮澎湃,又多少次苦求无门。就在这个夜晚,他悄悄跳入黑暗笼罩下的台湾海峡……
后来,在给台湾亲人的家书中,他阐明了自己当年选择投奔大陆的心声:“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认识,我觉得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选择方案。作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意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此前,他曾是台湾大学高材生,被高层接见,更被树立为台湾青年的榜样。但从他冒死泅渡开始,“林正义”失踪了,从厦门上岸,他就更名为林毅夫——今天中国经济学界如此响亮的名字。
在厦门“参观游览”了两个多月后,林毅夫辗转来到北京。北京大学收留了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并在第二年为其命运带来了转机。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到访北大,林毅夫因为出色的英文功底被选为随行翻译,并与舒尔茨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从北大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舒尔茨推荐他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并收他为弟子。四年后,林毅夫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更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回国后,林毅夫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94年,他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一直担任主任。
“其实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传奇色彩。”说到个人经历,林毅夫只有这样简单的评价。但事实上,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学界占据了太多的第一。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大陆经济学家,也是至今在国外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还是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曾有人断言,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按照这样的判定,林毅夫无疑是离这一奖项最近的中国人。他第一次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程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进而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发展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路。
世界银行新任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对于林毅夫来说既是荣誉也是挑战,他甚至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减贫扶贫这一世界银行60年前就提出的目标,今天仍是尚待完成的任务。因此,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机构,非常需要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真正的需求、面对的限制条件、以及在这种限制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这次世界银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决策。首席经济学家是行长的首席经济顾问,世界银行的对外发言人。林毅夫到任后,将和在此供职的700多位经济学家一道选好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反映发展中国家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揭示他们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和中长期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然后,共同探讨采用合适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从世界银行所需要的知识角度看,林毅夫将带去中国的有益借鉴。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林的到来,将为世界银行在农业和非洲经济等问题上带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因此,林毅夫计划到任后,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去访问,以增加第一手资料。他表示,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将在非洲。他会推动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比如中国和世界银行在共同解决非洲发展问题上能够携手发挥更大作用。
林毅夫说,世行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的支持,因为各国的问题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政府和学者想出办法解决。王 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