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农村居民均有住宅面积128平米/户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一号公报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超合理限度 行业差距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 -27所在京高校新增近40本科专业 外语类抢眼 支持海外华文教育 -国家电网受损设施修复逾九成 灾区供电负荷接近正常 雪灾专题 -“嫦娥”21日接受月食考验 多措施应对 温度大跳水 探月专题 -CPI成先行指标 各地相继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2月CPI涨幅或超8% -贺国强中纪委报告:明确反腐七项工作 精简文件不搞"穿靴戴帽" -中澳双方或上演铁矿石价格谈判“重头戏” 20余钢企上调出厂价 -一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起 死32人 检查狂犬疫苗、隐形眼镜等 -教育部将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
世行副行长林毅夫解读中国经验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2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制定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政府政策的合适与否决定了这些国家发展绩效的好坏。

●制度是内生的,不存在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绝对优越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安排的有效性都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言,是否相信比较优势理论,是衡量经济学家与非经济学家的标准。以此衡量,林毅夫是100%的经济学家。在中国,他被称为“林比较”。从1988年的一页提纲开始,20年来,他一直从比较优势角度来分析发展和转轨。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制定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一国如果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按照其要素禀赋。也就是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该经济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会具有自生能力,经济会有最大的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多的剩余,资本积累的速度会最快,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技术水平就能够得到最快速的提升。

利用比较优势,就会有后发优势。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模仿或购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避免为技术创新支付昂贵代价??技术变迁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实现追赶,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之所以持续30年高速增长,正是由于中国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起步,在积累了资金、人力和资本后,再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同时以渐进的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让价格发挥作用,使中国企业可以在竞争中形成自生能力。

在其分析中,林毅夫认为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政府政策的合适与否决定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发展绩效的好坏。而在中国目前处于转轨的阶段,对市场、对产权制度的许多干预和扭曲是一种内生的经济现象,在造成这种内生现象的外生原因未解决前,简单的市场自由化和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未能解决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相关的问题,而且,私有化以后政府给企业的保护和补贴可能还会增多。

让他高兴的是,十多年前他主张这一点看法时还只是理论的推论,2002年世界银行出的一本关于苏联东欧转轨10年经验总结的报告中,有大量的经验实证资料支持了他的看法,苏东政府在推行休克疗法以后,给这些私有化企业的保护补贴果然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是增加了。

正是上述对市场和产权的看法,使他区别于诸多经济学家。批评者认为他过于强调政府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中基本制度建设的重要。

“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和赶上发达国家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中国目前确实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和完善的市场制度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不是一步可跨过的鸿沟,总的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转型和发展是全世界做得最好、最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承认这一点呢?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我们也就放弃了从中国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去总结出新的理论,对发展和转型经济学作出贡献的机会。”对于批评,林毅夫坦率回应。

他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有两重含义:其一,制度是有影响的;其二,制度是内生的,也就是不存在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绝对优越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安排的有效性都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的。“许多人忘记了第二层含义,而把某些制度安排的优越性绝对化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二层涵义,他不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一个转轨经济,一步抵达理想的市场经济彼岸的简单制度变革。制度内生于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国所选择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采取许多中间的制度安排,分几步跳过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鸿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林的解释,基于他对中国现实的研究。二十多年来,从博士论文选择中国农业改革为题,到研究三年自然灾害,再到乡镇企业、国企改革、宏观经济、金融,中国改革各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的研究主题。

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一直带着复杂的情绪。台湾经济学家霍德明在2007年这样写道:“从中国过去近30年改革的过程看来,宏观经济的改革曾经遭受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质疑,起初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后来质疑制度的局限性,90年代质疑增长的持久性,最近这些年又质疑创新的不足与环境的牺牲。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挑它的毛病太容易,认真提出有效的药方不容易。”霍在2006年成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全职教授。“来到大陆之后,我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深了,这里有太多无法简单以西方经验和理论解释的现象。”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中国经验到底是什么?有许多解释,林毅夫的解释是有代表性的一种。但还没有共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肖耿说。

1994年,林毅夫与他人合著了《中国的奇迹》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从那时开始,在国际上,他被视为中国经验最主要的解释者、热情而坚定的辩护者之一。

这或许是世界银行选择林毅夫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世行170多个受援国中,中国的执行能力排在第一位。虽然渐进式改革路径并不完全符合世行口味,但对于这个以减贫和发展为宗旨的国际机构而言,中国是减少贫困的优等生,它的经验,应该可以为更多国家借鉴。“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林毅夫说。作者:余力

来源: 南方周末

相关文章:
林毅夫: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欧成世界最大经济市场
世行任命林毅夫为高级副行长 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任此职
林毅夫被任命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意味什么
林毅夫:从台湾游到世行
世行任命林毅夫为首席经济学家 负责发展经济学
从"林毅夫赴任世行"看中国经济改革的全球影响
世行"首席"职位锁定林毅夫 降低中国对外沟通成本
刘翔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责任更重了 林毅夫:世行与中国重修旧好?
林毅夫:从台湾游到世行 世行与中国重修旧好?
林毅夫谈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人群工资所得(全文)
林毅夫:2008奥运会后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箫条
图片新闻:
发改委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 稻谷小麦上调2%-7%
中国宣布开始全额征收燃料油消费税:每升0.1元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
· 08年经济金融行业形势分析预测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