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全文)

2011年09月06日11: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和平发展道路 建设创新型 参与国际体系 1980年 科学发展观 发展难题 中国的发展 发展大势 和平与发展 和平外交政策

二、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

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这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目标已经实现。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步走”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富民与强国的统一。同时,要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实现“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近中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指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同时,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集中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决心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优化国内投资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注意学习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确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升资源保障程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和市场优势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将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实现持续发展。预计到2015年,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56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15%,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2%,可以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劳动力。中国矿产资源和耕地面积总量居世界前列,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尽管人均国内资源拥有量较低,但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和推动科技进步,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中国将发挥原材料、装备以及消费品制造等产业优势,满足本国民众的物质需求,为世界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决定了中国拥有巨大国内需求潜力。随着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国内投资稳步提高、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中国还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更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年,中国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达到8万亿美元,这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商机。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民生基础。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继续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继续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依法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充分尊重并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贸易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妥善处理国际经贸摩擦。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加快引进智力、人才、技术,引导外资投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保护外资企业在华合法权益,对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持开放态度,创造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更加重视对外投资和合作。鼓励各类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和合作经营,支持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开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互利合作。大力开展有利于改善东道国民生和增强东道国自主发展能力的项目合作,尊重当地宗教和风俗习惯,遵守驻在国法律,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驻在国发展。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提升对外援助效果。

有序扩大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对外开放。构建服务高效、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既为各国对华开展贸易投资互利合作带来更大便利,也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创造和平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探索建立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深化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通过援助和投资等方式,真诚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性问题治理,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深入开展同各国议会、政党、地方、民间等各方面交流合作,扩大人文领域对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有广阔的领土和辽阔的海洋,陆地边界2.2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中国面临复杂多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受到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等威胁。推进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合理的国家安全需求,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国防开支是合理适度的,是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的,中国不会也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中国重视加强国际军事交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