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就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问

2011年01月20日12:1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 答问 2010年 家计调查 CPI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发展 购买力平价 十一五 权重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图为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答记者问。(图片来源: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答问全文:

主持人 郭卫民:

谢谢马局长。下面,进入提问阶段。提问时请报你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想请问马建堂局长,您对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具体分析是怎么样的?能不能对未来一段的经济走势做一个判断?谢谢。

马建堂:

谢谢您的提问。2010年是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说到极不平凡,一是因为我们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挑战。另外一方面,面对着这样复杂的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及时应对,国民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的势头,去年国民经济保持了10.3%的平稳较快发展的速度。同时,把物价控制在预期的目标范围之内,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划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去年在这个地方我曾经说过,如果说2009年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年,2010年将是比较复杂的一年。我们走过了这样一年,可能对2010年经济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可能会有更新的认识。我们说它复杂,首先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走向比较复杂,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针对性、灵活性。

国内外形势复杂的第二个方面,从经济运行的走势上看,2010年既要保持2009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防止有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状况,同时又要把国民经济引导向平稳增长的轨道。2010年复杂还由于国外经济环境的复杂,2010年,尽管世界经济先后走出衰退、走出萧条,开始复苏,但是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非常突出。

一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复苏进程的不平衡;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复苏进程的不平衡;三是生产增长与就业恢复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都对中国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取舍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我们说2010年不平凡,就是因为在这样复杂严峻的环境中,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企稳较快的增长。具体来讲,2010年经济运行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趋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3%。分季看,第一季度增长11.9%,当时有一些过热的苗头,随着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政策,二季度增速回落到10.3%,这时候有的同志出现了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心;三季度经济增长9.6%;第四季度增长9.8%。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较快的发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的苗头,也避免了大家担心的二次探底。中国经济增速由回落趋于稳定,正在向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

二是农业基础加强。去年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的丰收给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把物价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是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的协调性增强。2010年,最终消费加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在92%左右,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推动更加平衡。2.去年包含新兴战略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6%,增速比2009年加快了8.9个百分点。

3.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较高,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这样为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奠定了一定基础。4.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讲,转变发展方式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和污染的排放。

大家都知道,去年一季度随着经济的回升,重化工业增长得比较快,单位GDP能耗在一季度一度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状况。随着5月5日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比较有力的措施。应该说从第三季度开始,这个状况得到了扭转。根据我们初步测算的结果,2010年和整个“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

四是民生显著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具体的数据我刚才已经向朋友们通报过了。特别需要提出的是,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国家先后提高了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提高了各种低保补助的水平,不少地方提高了企业的最低工资水平。去年保障房建设也迈出新的步伐,全年新开工保障房590万套,建成370万套。

以上情况表明,我们面对这样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科学决策、科学应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为我们做好2011年的工作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谢谢大家!

金融时报记者:

我想问一个关于购买力平价(PPP)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按照购买力平价看,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刚才您介绍了一系列数字,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马建堂:

世界各国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货币,这样就对各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比较带来了困难。一直有机构和专家设想研究一个能够消除各个国家不同汇率影响、各个国家可以比较经济总量的方法。购买力平价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购买力平价(PPP)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一定单位的货币可以购买相同的商品,那么这两个国家所花的货币就应该是等价的。现在关于购买力平价甚至成为一些国际组织研究的任务,比方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托世界银行组织各个国家研究世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服务的价格比较低,如果我们把各国的GDP用PPP这个方法换算成为可以比较的经济总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就会往上修正。

由于各个国家购买力平价的比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包括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的PPP的研究仍然被公认为还是研究性质、探索性质。所以,用PPP这个还处在研究中的办法来衡量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也只有参考的价值,是种研究。谢谢你!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今年12月CPI数字比11月有了明显下降,但是全年CPI数字超过政府之前确定的3%的水平,是不是可以看出今年防通胀是政府确实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很多机构担忧政府调控力度不当的话,会引发通胀失控的情况出现,在今年如何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谢谢!

马建堂:

用CPI来代表的物价总水平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一个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经济体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反映。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中国的消费物价在2009年的11月和12月份也开始由负转正。而且呈现出在2010年逐季加快的趋势,一季度CPI增长2.2%,二季度CPI增长2.9%,三季度增长3.5%,四季度增长4.7%。面对这种物价变动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保障流通、调控市场,以及给低收入群体增加补贴的一系列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尽管四季度的物价水平仍然偏高,但是12月份的物价相对于11月份的物价,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其中,12月份的同比价格由11月份的5.1%回落到12月份的4.6%,12月份的环比物价涨幅由11月份的1.1%回落到12月份的0.5%。这就意味着中央、国务院采取的这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尽管各级政府调控物价的努力在12月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对于2011年的物价走势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2011年消费物价既存在着上涨的压力,也存在着我们可以调控的有利的条件。

从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来看,也还确实存在。比如,若干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比如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一两年来累积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也比较多,再加上2010年对2011年带来的翘尾因素有2.6个百分点左右。还有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的上升等因素,使得2011年中国物价确实有上涨的压力。

同时,还要看到我们也存在着把今年的物价上涨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有利的条件。第一,我们的粮食是连续七年丰收的,我们各级粮食库存有数千亿斤,粮食的丰收、粮食较充裕的库存是稳定物价非常重要的基础。第二,工业领域,特别是制成品,从总体上大家都承认还是一个供大于求的格局,还是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格局。所以,工业领域,特别是制成品,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是防止物价过度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决定2011年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已经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实时调整有利于控制货币的流通量,有利于控制货币流动性,这将为控制物价上涨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对2011年物价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有充分的信心,因为我们有能力,也有这个条件,更应该有这个信心。

取得了控制物价上涨的信心,就不能不提到刚才这位记者讲到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问题。我认为,管理通胀预期和控制物价的上涨,是从不同的角度讲的,这两个提法并不矛盾。通货膨胀的预期、物价上涨的预期是指当时人们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判断,控制物价上涨是指控制目前的物价变动。把2011年的物价上涨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或者预期目标左右,既需要采取我刚才提到的增加供给、调控需求、疏通生产流通、调控市场这些措施以外,很重要的还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通俗地讲,要管理好大家对未来物价变动的信心和想法。还是那句老话,信心很重要。如果说,2010年我们的信心变成了货币、变成了黄金、变成了经济回升,2011年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也有信心控制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就一定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

从今天发表的数字来看,去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好像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了,马局长对此有什么评论?谢谢。

马建堂: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日本朋友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关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去年好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但是我还是非常愿意再说一说这个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和发布以人民币计价的GDP的总量、结构与速度。有专家和媒体根据两个国家的汇率、两个国家的总量进行比较和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和中国经济总量位次的不断提高,我想说三层意思:第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活力不断涌现的体现,也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第二,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冷静地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我们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第三,中国的人口比较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成果4月份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中国有13多亿的人口,总量比较大,人均的数量又比较低,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比如说世界银行2009年有一个数据,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4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人口多,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多,一平均,人均就比较少。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

我过去由于工作的原因去过日本多次,中日两国作为近邻,又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两个国家的经贸往来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所以,中日两国不论谁第二、谁第三,都是两国人民的幸事,我也借这个机会祝愿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中日两国的经济都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因为我们关注到最近社会上关于统计数据和民众感受的讨论也很多,这说明一来大家越来越关注统计数据,二是大家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之前的新闻我们知道,统计局现在正在进行基本单位名录库、一套表等四大工程的建设,是否能请您介绍一下这四大工程进度的情况?会对统计数据带来怎样的改变?谢谢!

马建堂:

非常感谢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有力的表现了媒体朋友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当前统计工作倍受重视,统计数据倍受关注。中国统计人为了不断提高中国统计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不断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我们明确了中国统计要更加改革创新,要更加规范统一,要更加开放透明。它的抓手在哪里?靠什么把它们抓起来?我们最近通过认真的研究,就是要抓刚才记者讲到的四大工程。四大工程可能非常专业,我在这个地方稍微具体的说一说。

第一,要建立一个真实完整的、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国的很多调查都是被调查单位填报法定的统计报表,我们这个名录库要真实可信,是真有这个企业,而且这个名录库要不断更新,确保填报数据的调查单位的真实性。

第二,要建立统一规范、方便企业填报的企业一套表。过去由于各种原因,统计系统内部,中央和地方统计单位对企业的统计有重复调查、重复报送,我们现在要把这些分散报送的合并在一起,规范统一,减轻企业负担。

第三,要建立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统计数据报送处理的软件不要太多、太乱。

第四,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被调查单位填报数据以后,直接通过互联网报送国家统计局统一的数据中心,减少层层报送,从而减少那些可能存在的因层层报送而带来的问题。

这四大工程有的正在试点,有的已经搞了一部分,我们想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四大工程基本上建成。四大工程基本建成以后,我想给朋友们描绘一下中国统计数据生产的方式。如果是被调查单位填报统计数据,将来的愿景就是在法定名录库中的调查单位,根据统一的规范报表,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上向国家统计局直接报送基础统计数据,然后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在线共同去处理、加工统计数据,从源头上、报送环节上保证数据的质量。如果这些调查是我们调查系统的调查员做的活,比如物价调查、人口普查,将来我们的调查员通过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在市场上、住户家里采集数据,然后通过无线网络直接报送国家统计局,保证源头数据的真实,保证数据汇总的便捷,保证数据加工汇总过程中不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些干扰。所以,四大工程建成以后,大致上是这样一个规划的蓝图。

当然,它不是统计改革的全部。一是我们还要夯实统计的基础,统计工作总要有人干;二是要加大检查的力度;三是要努力推动统计体制完善,从而更加有利于数据的真实。

总之,统计人对统计数据真实的追求是坚定不移的,请同志们相信这一点。谢谢!

香港文汇报记者:

刚才您介绍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占到国民经济中的92%,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有多少?您觉得这个数字有没有提高的空间?另外一个问题,CPI的统计,我们知道现在食品权重占到1/3左右,请问在未来有没有一些变化?

马建堂:

感谢你的两个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给朋友们简单的说一下数据。2010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8%,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9%,拉动2010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加在一起是10.3%。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CPI权重的确定问题。什么是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在座的朋友作为消费者,要消费无数商品,但是我们总不能把所有商品的价格变动都进行统计,这就需要选定一定的代表品来代表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我们在全国各地选择了至少600个左右的CPI调查的代表品,这些产品的权重是怎么确定的?它不是随意的、主观确定的。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是反映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所以,决定价格调查代表品权重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们国家统计系统对14万户左右的城乡居民的家计调查,根据这个调查中的各项比重,比如吃、穿、用、行、娱乐消费的比重,根据这个比重来确定价格代表品的权重。

有的朋友讲,中国的CPI中食品的权重高,它取决于我们的支出中食品的比重,取决于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的城市居民,100块钱的支出里,用于吃的支出30%左右,农村居民在40%左右。在这个现实下,价格代表品就要体现出这种支出的比重,否则就不实事求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重肯定会不断下降的,为了反映这一点,为了体现这个趋势,中国的价格调查中,价格规格品的选择,食品权重也会下降,但是它取决于食品支出的变动,它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我再占用一点时间,把欠中央电视台另外一个问题简单说两句,就是怎么看2011年中国经济。

第一个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挑战、困难,我个人理解,一是物价上行的压力还比较大;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三是国外经济的不平衡、不衔接、不协调对中国经济还是有影响的。

2011年也是一个机遇之年,也是一个希望之年。说它是机遇之年、希望之年,主要是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格局没有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动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个方面,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将对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第三个方面,我们已经确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宏观调控措施也有助于2011年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我们只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去做,2011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势头,肯定也会在控制物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上取得明显的进展。

2011年必将是一个转变和变革之年,我们要变挑战为机遇,化困难为希望。我相信,2011年将收获变革的果实,我们将看到转变的希望。

主持人 郭卫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统计的专业数据,今天国家统计局专门做了投影演示,在这里谢谢马局长,也谢谢国家统计局的同事们。

马建堂:

我们以自己的行动推进变革,推进统计的变革。谢谢大家!

主持人 郭卫民: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