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网11月3日讯(记者刘金阳)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浩瀚的宇宙迎来了一对携手相牵的新客人,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出了闪耀太空的光芒,世界的目光由此投向中国,见证“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首次交会对接。
“天宫”与“神舟”是一对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天宫一号”满载着炎黄子孙的希望飞天,“神舟八号”厚积薄发,与“天宫一号”联袂完成太空相约。
11月2日23时08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式对外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到达距离天宫一号约52公里的指定位置,飞船完成第一阶段远距离导引,转入第二阶段的自主控制段。
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关键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航天人吹响了建设自己的空间站的前进号角。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联系天地间的重要纽带,此时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不但要精心控制“神八”,还要密切监视着“天宫”的一举一动。临战前的飞控大厅,显得格外庄严和安静。来自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分布在大洋上的远洋测量船,以及密布的测控网的各项数据,都在这里快速的汇聚。
飞控大厅约20米宽、3米高LED显示屏上方快速地滚动着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等数据。下方主屏幕中间是两飞行器交会对接过程的实时模拟三维动画,左下角显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飞控计划,右侧区域世界地图显示两飞行器的当前位置、飞行轨迹,以及地基、海基、空基测控站测控范围等信息。
屏幕正前方是四排共计90多个显示工作台。台上身着蓝绿色的工作服的参试人员已经各就各位,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站传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飞船的飞行状态,适时对飞船注入控制指令。
交会对接任务与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相比,技术跨度大、状态变化多、技术要求高、任务实施难。根据交会对接任务的特点,各参试单位分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两个飞控团队,并在两个飞控场所协同工作,这种对两个飞行器同时进行控制的协同配合模式,比以往任何载人航天任务都更加复杂。
坐在总调度台上的工作人员,两眼专注地紧盯显示屏,对各类数据进行着最后的复核。此次飞船运行段、交会对接段的指挥调度口令都将由他们下达。
凌晨0时18分,扩音器里传来“飞船转5公里保持!”的报告声,飞船自此由寻的段转入接近段任务,在5公里、400米、140米和30米停泊点,分别停泊4分钟、2分钟、2.5分钟、2.5分钟,地面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当前状态。
此时,神舟八号暂时停住了运行的脚步,等待地面对两航天器相对导航计算结果进行确认。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各测站传来的飞行参数。
0时22分后,飞控指挥大厅接连传来有力的报告声,打破了大厅的寂静:
“飞船转400米接近!”
“飞船对接机构开始准备!”
“飞船转入400米停泊!”
“飞船转140米接近!”
“飞船转入140米停泊!”
1时17分,飞船进入对接段实施前最后的平移靠拢段,8吨重的“神舟八号”在惯性作用下,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
大约10分30秒后,实施对接的关键时刻终于到来了。
1时28分,对接正式开始。
“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继续往外推至300毫米,同时对两个航天器的姿态、位置和偏差等进行强行校准。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准确会合,精度要控制在十几个厘米之内,其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大厅的人们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的盯着大屏幕实况画面。现场气氛被忐忑的心情瞬间凝固住。
1时30分,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缓缓收缩,将两个飞行器“拉近”;
1时32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被拉近后,两个对接面的12把对接锁一一相扣;
1时34分,两个飞行器拉紧后,对接机构上的驱动电机将带动钢丝绳系统,将两个连接器面上的密封圈压缩,保持密封;
一道道指令从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厅里接连发出,宣告着每一个步骤流畅而又顺利的完成了。
1时36分,对接机构锁紧完成,组合体正常启控,飞船与天宫对接完成;
1时41分,组合体消除偏完成。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随即,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工作人员纷纷站起来,激动地相互击掌庆贺。中国航天人自豪地说,“我们离建立自己的空间站越来越近了!”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实现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及短期无人照料空间站的能力。2012年将进行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试验,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空间交会对接重大突破将为中国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