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如何上天的?

2010年09月25日16: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造卫星 卫星 生物火箭 姿态测量 真空实验 短弧段 科学院 空间探测 中低轨道卫星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大力聚集和培养人才,积极争取外援

卫星技术是尖端技术之一。如果掌握了它,可以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实现新的跨越。然而,要把卫星做出来,也很不容易。我觉得院党组应该做的:一是大力聚集和培养人才,二是积极争取外援。党组同意这个意见,形成共识。

人才问题,一方面是增加科技人员,另一方面是配备实验室和工厂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来源,我们请解放军总政治部帮助科学院调配8000名年轻的复员技术兵;请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支援我们一批老工人,1959年分配到有关所和工厂。后来遇到经济困难时期,根据中央政策,复员兵大部分被精简还乡。因承担国防必保生产任务,经特批,才把一批业经培训,掌握了试制、生产技术的复员技术兵保留下来。科技人员设计的仪器、设备都需要工人师傅做出来,他们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我夸他们是金手艺,他们非常高兴。

科技人员当时只靠国家分配大学生远远不够。1958年初院党组就研究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办一以新兴学科为主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月上报,6月批准,8月招生。校舍还没有着落,火烧眉睫。我让谷羽同志找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请求支持。杨尚昆同志将中央管辖的北京玉泉路一处军产批给科技大学作校址。我与郭沫若院长去看那个地方,一位少将已经迎候在大门口。他没有等我们开口,就说:“我已经明白了来意,我们立即行动,很快腾空。”学生宿舍不够,李富春副总理批给几万平米的教学楼和宿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以按时开学。我看到一个个稚嫩的面孔,背着被褥,或担着担子从北京火车站,步行到玉泉路报到的情景,心里无比的高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有关空间技术的课程,包括钱学森讲《星际航行概论》,赵九章讲《高空大气物理学》,陆元九讲《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等,后来这些学生成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骨干。

积极争取外援,主要还是前苏联的援助。1958年10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团长是赵九章,成员有卫一清、钱骥、潘厚任等。记得是一个星期日我到地球物理所,为了抢时间,我对赵所长说:“说走就走,今天是星期日,后天就走。”在苏联期间,他们参观了一些科研单位,看到一些高空探测仪器及科技展览馆展出的卫星模型,考察了一些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站等。1959年初代表团回国,在总结中认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他们的这一建议正符合当时中央关于卫星工作的指示精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