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十一月 南极科考队启程前往南极建设泰山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启程前往南极,此次南极科考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建立我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泰山站。
即将新建的泰山站位于我国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今后不仅将成为我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据悉,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20名泰山站队员,经过一周的艰苦跋涉,于当地时间12月24日晚8时顺利到达预定建站地点,人员和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泰山站工程建设正式展开。按计划,2014年年初,这些队员最终将使泰山站牢固地矗立在1900米厚的南极冰盖之上。
评点
南极泰山站的建设,将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泰山站是一座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的内陆夏季考察站,它的区域位置十分重要。从1984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我国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个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西南极乔治王岛,不在南极大陆,中山站是在南极大陆边缘的东南极丘陵地区。昆仑站也是度夏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的位置正好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中间,可以为昆仑站的科学考察提供后勤保障支撑,同时作为内陆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大陆腹地挺进,揭开更多藏在南极内陆深处的科学之谜。
十二月 嫦娥三号成功登月
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展开奔月之旅。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成功着陆。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12月15日23时35分,巡视器、着陆器顺利完成互拍,图像清晰,“玉兔号”月球车上的五星红旗出现在着陆器拍摄的画面中,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此次探月任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创造人类月球探测史的几项“首次”: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测月雷达实测月壤厚度和月壳岩石结构;首次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外天体的月基甚低频射电干涉观测等研究;首次进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系统、星震和活动星系核……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至此,中国也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评点
嫦娥落月,玉兔巡月。美丽的神话在这一刻变为现实,“中国创造”在月球上留下自己深深的足印。
从着陆器到巡视器,到实验设施实验方法,嫦娥三号探测器新研技术和产品比例高达80%,在中国航天器研究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段奔月之旅也因此充满风险和挑战。“登月先锋”勇气可嘉的背后是中国日益精湛和强大的航天科技技术的有力支撑,是无数航天人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和积淀后的“一飞冲天”。
无论从探月工程角度,从中国航天整体发展战略来看,还是从人类深空探测的发展来看,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过这次任务,嫦娥三号将获得月球第一手资料,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平利用太空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同时,中国高水平的航天科技有利于提升整体科技水平,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十二月 TD—LTE 4G牌照发放
12月4日,备受关注的4G牌照低调发放。按照《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工信部对企业申请进行审核,于12月4日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
在TD—LTE牌照发放后,工信部将根据企业申请,依据相关法定程序,批准相关企业开展LTE FDD网络技术试验,系统验证两种制式混合组网的发展模式,并将在条件成熟后,发放LTE FDD牌照。目前,全球已有10个4G商用双模网络。
评点
对4G的期待,似乎比当年等待3G更猛烈了些。大概是用户尝到了3G的甜头,同时又有太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需求等待着4G的速度和容量来满足。而3G的颇有些不太“给力”,也使用户希望能够赶紧升级,真正享受到移动时代的乐趣。
4G时代的正式出发,在带来预见中的便利和快捷之外,给未来提供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说,由于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又一次更新乃至换代,信息消费的需求喷涌而来,新的“运载工具”可能会应运而生。无论是产品类型的“运载工具”,还是服务类型的“运载工具”,在4G的催生下,很可能产生新的“工具”形态,从而打破传统互联网延续下来的业界格局,出现新的具有创造力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十二月 中科院、工程院新增选院士104名
12月19日,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公告显示,年龄最小的45岁,是中国科技大学的谢毅。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的51名新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龄48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及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
评点
两院院士队伍的扩大和进一步年轻化,是国家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的体现。院士称号是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所能获得的最高终身学术荣誉。
最近几年,本属学术圈内的院士增选,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主要是由于在院士评选过程中,出现了助选、贿选的不良风气,在少数院士身上或者领衔的科研项目中,存在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问题。对社会公众来说,院士很“高”,不端行为太“低”,两者反差太大,令人好奇,也使人不解。
公允的说,大部分院士,称得上“德艺双馨”,学风严谨、为人正直。少数院士身上出现的问题,和院士增选中的少数不良风气,有些是个人主观原因,也有一部分是院士受所在单位之托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建立院士“双退”制度,让“害群之马”退出,让实在难以继续耕耘在科研一线的院士“退休”,防止有些单位“扯虎皮拉大旗”,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