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支持方向

2013年02月06日16: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科学研究 计划 支持方向

中医理论专题(C类)

1.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

选择临床常见、具有代表性的证候,明确辨证依据、揭示病证关系、探讨生物学基础,总结临床辨证经验,研究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探索新的辨证方法,为应对中医临床辨证难题、创新临床适用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2.针灸临床腧穴配伍效应机制

选择针灸临床具有循证依据的有效病证,研究腧穴配伍应用与单穴应用、不同腧穴配伍之间的效应差异,探索穴位优选、配伍与评价方法,揭示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和生物学机制,为针灸临床选穴组方、提高疗效奠定科学基础。

3.“上火”的机理与防治

明确“上火”的辨证标准,研究“上火”的现代表征方法,揭示“上火”的生物学基础,阐明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等防治方法的作用机理,为提高中医预防和有效治疗“上火”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题(C类)

1.慢性病毒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及其重塑

针对重要慢性病毒感染,以动物模型、感染者及人群为对象,研究长效、高亲和力保护性体液免疫形成与维持的机制以及免疫细胞保护的机制,提出重塑有效免疫保护的策略。

2.动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对病毒复制及抑制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

研究宿主调控病毒复制与病毒拮抗宿主免疫清除应答、炎症反应及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揭示新的动物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分子,为新型抗动物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3.重要细菌耐药机制与新型抗菌分子的基础研究

以一种临床严重耐药细菌为对象,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NDM-1等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泛耐药非发酵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研究耐药形成机制,发现并研究新型抗菌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4.基于结构生物学的抗病毒机制

针对我国新发、突发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研究其侵染、转录和复制等核心生命过程的结构生物学基础和分子机制,发现抗病毒新靶标及对病毒感染干预的有效措施。

材料科学领域

1.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和防护

研究海洋工程装备材料在高湿热、压力、化学和微生物等多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腐蚀损伤,磨蚀失效和微生物污损的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深海高压条件下密封、耐磨和联接机构材料的破坏原因;针对海洋平台大构件研究金属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

2.复杂多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研究共生/伴生有色金属矿资源的组元特性与分离行为、多元多相矿物分离提取过程的矿相演变规律与调控机制、选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科学基础等,解决非传统资源高效清洁分离的关键科学问题,推进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绿色化升级。

3.高效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器件集成

针对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围绕有机光、电材料的能级、界面态调控,载流子输运,器件结构设计及制备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器件等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实现大面积可控制备;研究有机晶体管及其电路高性能材料与器件。

4.轨道交通用高质量金属结构材料研究

选择一种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如高效长寿转向架系统、高抗疲劳的先进轮/轨系统或安全可靠的制动摩擦系统材料,研究高速、重载条件下的约束致脆、低温、高应变率、疲劳剥离、辋裂失效等寿终和动态衰退、动态断裂等科学问题,满足批量稳定、高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

5.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制备

围绕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材料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树脂的分子结构、凝聚态结构、流变特性、缺陷控制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典型使役环境下薄膜和纤维材料的结构演变规律和性能优化,满足生产中产品高质量和经济性的需求。

6.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化(C类)

围绕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和高性能化目标,重点研究具有高效发光性能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器件应用;高丰度稀土元素高值化利用的新型稀土化合物新功能原理及其关键制备技术;资源节约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设计、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机理及可控制备科学基础。

7.高性能近-中红外激光材料及器件(C类)

探索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优化其结构、物性及制备技术,研制通讯波段和2.8-4.0微米传感波段的非制冷半导体激光器原型;通过组分设计、化学与物理过程的调控,优化玻璃光纤性能,研制1.0-3.5微米超窄线宽、超高频率等高功率、高性能红外光纤激光器原型。

8.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C类)

通过相组织的“构件”组合,发展各方面性能均衡提高,具有多功能性的构筑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和工艺技术的积累,开展面向性能的材料集成设计,强化计算材料学对生产工艺的指导,加速材料研制进程。

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1.能源装备设计、制造、集成的科学基础

研究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吸能转化、传递、承载机构/结构设计的科学原理,装备系统对复杂载荷作用的响应与自适应承载原理,稳定运行的界面科学、系统动力学与智能调控的多学科融合规律;研究服役于核环境的大型零部件制造的多尺度形性协同演变和综合高性能的形成规律、核环境服役的零部件性能衰变、损伤、失效机制与可靠运行监控的科学基础。

2.深部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安全运行预测与调控

研究深地、深海资源开发作业装备与深部作业环境的多尺度耦合规律,特种作业功能机构/结构、装备系统的创新设计,基于无人操作的作业状态感知与监控的智能化基础,特大型构件高品质制造工艺原理、系统集成与运行中非定常因素扰动控制的科学基础。

3.航空、航天、航海高服役性能核心部件、特种机构、高性能零件设计制造的原理与方法

针对航空、航天、航海装备,研究动力部件极端服役性能形成的多学科融合规律、其复杂制造过程形性演变轨迹和敏感参数的影响机制与规律调控;研究高性能核心零/构件的特种加工成形成性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特殊机构机-电-液协同操纵系统、整机装配集成的参数界面建模、快速准确响应与安全预警多学科技术原理集成。

4.特殊服役大型共性基础件、特种功能部件设计制造原理(C类)

研究重大装备用特种齿轮等基础件高精度制造、高压系统大型承载件整体化、高均匀性与高品质制造,其制造演变的残余影响和形、性误差的消减、补偿机制,研究具有特种工作原理的精密功能部件的创新构成原理和制造原理。

5.超大型海洋和水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基础问题

海上油气、风能和港口工程极端荷载环境的描述及预测,结构动静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超过200米高坝等超大型水工程设计和运行安全可靠的基础问题。

6.交通、矿山和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和工程基础

围绕高速交通设施和金属/非金属矿井建设和运行,研究特殊土(黄土、软土、红土、膨胀土、冻土等)环境下的路基和地下空间的工程灾变机理和防控理论。

7.重大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全寿命周期安全研究(C类)

超规范重大公共建筑、核能基地和生命线工程的耐久性,在极端灾害环境下的损伤演化与灾变机理,健康监测安全评定与性能控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8.面向制造和工程的数字化与软件(C类)

面向重大工程结构及系统的灾害模拟、防灾减灾及工程设计的数值模拟、软件及支撑平台;高精密微电子制造、光学器件制造工艺、装备设计与仿真运行成套软件。

综合交叉科学领域

1.大型飞机基础研究专题

针对大型飞机减阻降噪设计需求,研究空气动力学复杂流动控制机理、减阻机理与方法;研究超大水滴成冰机理和预测方法等;围绕航电系统综合能力的提升,研究模块化航电系统体系架构设计、结构与信息综合机理与任务合成方法,提出航电系统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深海科学研究专题

围绕海洋动力过程与安全保障问题,研究深远海岛屿周边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支撑;依托深潜器等深海研究平台,探索深海生源要素循环、生物群结构与生物资源利用。

3.合成生物学专题(C类)

基因元件、基因器件、底盘细胞的标准化及适配性;基因器件、细胞器、细胞和多细胞体系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风险评估。

4.航天器的动力学与气动热环境

大型航天器的动力学与系统控制研究;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与防热材料的耦合研究。

5.深空、海洋与地理感知认知和导航理论与方法

深空、海洋、极地和地表探测感知与机理认知;卫星、天文、深海导航定位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6.过程工程中节能减排与系统优化

过程工程中节能减排与系统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复杂反应传递过程中关键问题与系统优化。

7.针对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与技术整合

成像、仿生及生物传感器等实验技术与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大数据挖掘与生物网络和生物体系的重构。

8.污染、灾害的成因机理与交通安全风险防控(C类)

围绕城市公共安全等问题,研究化学和生物污染的成因、预测及防控,研究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为城镇化建设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高速列车或地铁系统的安全风险预警与控制。

重大科学前沿领域

重点支持经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前景较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和交叉综合研究。例如:非晶体系的时空关联及非平衡特征,新型导航理论探索,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功能调控,洋壳登陆机理及其成矿作用,异常生命活动的微尺度基础研究等。

重点支持基于重大科学设施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包括设施制备的先导研究、运用设施开展的科学前沿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例如: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的先导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等。

纳米研究

1. 纳米材料与结构中的基础问题

有重大应用需求前景的特种纳米材料研制及基础研究,极端条件下纳米结构制备;纳米材料的本征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2. 纳米加工方法、检测与标准

纳米结构的新型加工、检测与集成方法; 纳米标准物质的制备与检测方法。

3. 纳米信息器件及集成(C类)

有实用化意义的新型纳米器件(传感、光电转换、光波导、显示、压电电子等器件)及应用基础;纳米器件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制备方法。

4. 纳米生物与医药(C类)

针对重大疾病诊治和再生医学的基于纳米技术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药物;纳米尺度生物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5. 纳米环境材料与技术

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环境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资源高效再生中的应用。

6. 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

能量高效转换与存储纳米材料研究和开发;纳米材料与技术在高转换效率太阳电池的应用;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纳米催化材料。

量子调控研究

1. 低维体系量子输运和拓扑态的量子调控

研究低维量子体系中的量子输运和关联效应及其新奇量子现象,研究低维体系的自旋-轨道耦合、局域电场、赝磁场、载流子动力学、带隙等的调制机理,研究低维体系中的拓扑现象,如狄拉克点的拓扑性及其调控原理,探索量子线中的马约拉纳费米子。

2. 强自旋-轨道耦合体系中的关联效应及其量子态调控

研究重原子化合物中的奇异量子态和物性,发展和完善与重原子高轨道电子相关的物性表征技术,揭示相互作用竞争导致的多种自由度之间的耦合与制约机制,探索具有新奇量子特性的新结构和材料;研究基于外场和自旋-轨道耦合的输运特性及多自由度调控,开发电子关联和多种自由度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手段。

3. 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的新奇量子现象

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的新奇量子态和量子现象及其应用,发展原子尺度的精确可控生长技术,制备高品质的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构;研究表面、界面的精细原子构型、电子特性及外场下的动力学行为。

4. 低维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

研究具有奇异物性的低维磁性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自旋-轨道耦合、关联和量子相干相关的新奇量子效应及其调控原理;发展制备高品质的单晶与异质结构的新材料体系、新方法,研究宏观量子有序态在外场调控下的动力学、输运和光学特性。

5. 量子相干器件和微纳光子结构的量子调控(C类)

研究微波、射频等与量子比特器件的耦合及退相干机制,发展多量子比特和多谐振腔的制备技术, 实现多量子比特的耦合纠错和运算门操作,探索多体问题的量子模拟;研究光场与微纳光子结构的耦合、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导致的量子现象,制备高品质光子微腔,研究局域光子态与电子量子态的耦合及产生的量子效应。

6. 固态量子计算的关键物理问题(C类)

研究固态量子信息处理系统在经典和量子光场驱动下的行为,发展单量子态探测和控制的实验手段,建立处理退相干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基于关联系统的量子计算方案,通过实验模拟各种固体关联效应。

蛋白质研究

1. 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研究具有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含RNA-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的膜蛋白(特别是真核膜蛋白)及其与配体和下游调控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支持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蛋白质的结构研究与功能诠释,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2. 重要生理与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C类)

针对重要生理过程或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应用深度覆盖、动态比较、定量、目标蛋白质组等技术,重点研究其蛋白质组的表达谱和修饰谱,发现和验证若干重要的分子标志物/靶点,揭示蛋白质组(群)及其相关通路的调控规律,以及生理或病理意义。

3. 蛋白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类)

发展蛋白质定性基础上的高精度定量、高分辨结构测定、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关注生物大分子复合体、膜蛋白、修饰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相互作用研究的实验和理论计算新技术新方法;修饰代谢物、金属离子等对蛋白质功能调控机制研究的新技术新策略;高灵敏蛋白质标记及其动态跟踪和影像技术。

4. 蛋白质生成、加工、降解及其调控

研究非编码RNA在蛋白质生成、加工和降解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膜受体等功能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机制以及病原体对翻译调控的逃逸和抑制机制。

5. 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研究

针对细胞生命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参与基因转录调控和信号转导过程的关键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这些关键蛋白质调控相关的非编码RNA生物学功能。

6. 复杂疾病和衰老过程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针对复杂疾病和衰老过程的高度复杂性,整合分子、细胞、组织、机体等层次,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系统分析鉴定疾病发生或衰老过程中时序性相关的蛋白质改变及其与基因、代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其调控网络对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的影响及分子机理。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网络分析,发现和评价疾病分子标志物和干预靶点。

发育与生殖研究

1. 神经系统发育及分化的调控机制

利用模式动物,重点研究神经发育、微环路建立的分子细胞机制,揭示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机理和关键因子,为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2. 重要组织和器官发育与再生的分子基础

利用多种模式动物,研究并揭示骨骼、淋巴、心血管和肾脏等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发育、分化、再生和稳态保持的信号通路和关键调控因子,为新药筛选、疾病诊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3. 发育相关重大疾病的遗传和分子机理(C类)

利用临床资源及模式动物,通过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或环境因素分析,揭示发育相关重大疾病,如听觉障碍形成,贫血和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分子调控机制,建立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治和干预新技术。

4. 精子发生与男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阐释精子发生与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探索精子质量维护的新方法,为诊治男性不育症及研发男性避孕药提供基础。

5. 受孕与生殖调控(C类)

重点研究卵子发育的分子机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雌性生殖的影响,受孕的免疫调节,以及相关生殖调控新技术,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理论基础。

6. 植物器官发育与可塑性的分子调节机制

以模式植物和作物为对象,研究植物胚胎与器官发育、生长与衰老的调控网络,阐释植物器官发育可塑性的调节机制,揭示植物生殖关键过程的分子机理。

干细胞研究

1. 成体干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与功能研究

研究成体干细胞(如神经、造血干细胞)发生、发育、分化及维持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信号传导的机理;研究干细胞与功能器官形成和修复的关系及其分子机理。

2. 多能干细胞向中胚层分化机理研究

重点研究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中胚层细胞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表观遗传学、染色体的重塑、结构生物学、诱导因子和微环境等;验证多功能细胞分化为中胚层细胞的生理功能,建立标准化的高效诱导分化和细胞分离纯化体系。

3. 单倍体干细胞获得与倍性维持机制研究

研究单倍体或其他异倍体干细胞建系与分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倍性维持的机制;揭示细胞周期调控异倍体细胞的编程与重编程的机理;建立基于单倍体干细胞的高通量基因修饰、药物筛选和基因功能鉴定体系。

4. 转分化与重编程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

利用和开发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如高分辨率质谱、高通量序列分析等),研究成体干细胞干性维持、转分化和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包括但不仅局限于DNA和/或RNA本身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物理与化学修饰。

5. 干细胞微环境的体外模拟(C类)

针对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定向分化和转分化的技术瓶颈和科学问题,研究干细胞在微环境中发育、扩增和定向分化的规律及调控机制,利用纳米等新材料或技术等模拟体内干细胞微环境,建立干细胞向组织发育和三维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平台。

6. 重大疾病干细胞治疗机制及策略研究(C类)

利用ES/iPS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针对心脏或肝脏等疾病,建立相关干细胞移植方法,研究干细胞移植后的体内分化与命运调控、宿主反应、移植安全性与有效性、治疗机制与评价指标等;开展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制订相关重大疾病干细胞治疗的方案和标准。

全球变化研究

1. 氮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影响(C类)

研究不同尺度氮循环关键过程,揭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变化对氮循环影响的机制,评估氮循环在天气和气候、大气环境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2. 区域气候变异过程、机理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异关键物理过程和特征,揭示其变异机理、成因和早期信号,评估区域气候异常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研究环境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揭示环境和气候因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评估不同情景下环境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3. 土壤碳潜力评估和自然及人为碳排放气候效应

研究土壤有机碳变化过程、机制,检测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快速变化、影响因素、源汇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检测自然与人为碳排放过程,揭示碳排放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发展区域碳排放模式,评估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4. 典型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特征和城市化气候效应

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典型地区气候、水分和地表变化过程,揭示其生态系统响应特征和规律,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安全阈值和保护方案;研究城市地面特征,评估城市化气候效应,完善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揭示城市化在地球系统气候模式中的影响途径和机制。

5. 全球地表覆盖和能量水分交换监测、模拟和预估

监测全球地表覆盖变化,揭示全球地表覆被变化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发展和完善陆面-气候耦合模式,评估地表覆盖变化对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地球表层能量水分交换过程,揭示其变化规律与机理,完善能量水分交换过程模型,模拟和预估地球表层能量水分交换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

6. 地球工程基础理论、效应和风险评估(C类)

研究地球工程在不同减缓气候变化目标下影响气候的理论依据,开展地球工程效应模拟研究,评估各种地球工程方案实施的气候情景、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新的地球工程途径、方案和理论,开展地球工程效应模拟研究,评估其可行性、效应和风险。

7.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拟与评估(C类)

构建群体协同和时空分析方法体系,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有序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碳减排、增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模式,提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综合策略。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