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人民图片
在舌尖,在身边,航天科技从太空回馈大地
高达1∶10的投入产出比,让航天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而其中几千项航天技术成果,也融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丰富了人民生活。
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国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老百姓能从“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技中获益多少?请跟随记者,探访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中国航天科技。
太空紫红薯口感如优质水果,太空农产品丰富餐桌
“神九飞船安全返回,我们搭载的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种子一起回来了。”7月4日,谈起太空育种,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负责人、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生很兴奋,也对这批“登过天”的种子充满期待。
所谓航天育种,是指利用空间环境中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诱使农业生物遗传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获得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过程。专家表示,这可以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对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我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太空辣椒、番茄、茄子等已经在甘肃、宁夏、陕西、新疆、云南、黑龙江等25个省区市得到推广。随着种植规模和区域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只需花费和普通蔬菜一样的价钱,就能在家门口的菜市场和超市买到这类太空蔬菜。
据介绍,我国从1987年开始探索航天育种,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许多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农产品早已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中国生态研究院院长冯洪章表示,太空育种所培育的一些蔬菜品种在营养价值上要高于普通蔬菜,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两倍以上,铁、锌、铜、磷、锰等微量元素含量都有提升。而太空蔬菜的优势往往还表现在口感方面:太空甜椒可直接生吃,味道微甜,清脆爽口;太空紫红薯生食味甜,水分足,口感犹如优质水果。
不过,太空农产品的培育可不只是上个天那么简单。“搭载上天只是培育太空种子的第一步,真正繁复的工作是随后进行的地面筛选、验证和培育。”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解释说。
载回来的种子至少要经过三四代的筛选,然后到多个不同地点或者省份的试验点去鉴定;鉴定出的优胜者,再提交到品种审定委员会进一步测试审定。只有经过严格审定的种子才是“太空种子”,才能推向市场。“培育出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至少要五六年,主要农作物品种要8年以上。”包文生说。
据介绍,至今,我国先后2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目前,我国拥有经过太空搭载的农作物共计九大类393个品系,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新品种达到70多个。
偏远山区能看到当天报纸,卫星数字投递显神通
在北京航天桥附近上班的小张,初到北京时由于路不熟,驾车走了不少冤枉路。在朋友推荐下,他用上了国产的北斗导航系统。“现在我出远门开车都离不开北斗了,国产导航系统用着心里踏实。”小张对记者说。
现代生活中,天气预报要靠气象卫星,行车找路、精确定位需要导航卫星,电视节目也大都依靠通信卫星传输……这些航天科技带来的便利,大家都不陌生。除此之外,我国卫星最近又创新了应用领域:卫星数字投递。
这是一种新型发行服务传播模式,利用卫星网络向用户提供音像、电子读物(报纸、图书、杂志)、游戏、软件、行业资讯等数字化产品,经过数字化加密转换,利用严格的版权保护处理后,上传到卫星,通过优质、安全的信号,储存到任何形式的用户终端上,用户可以在认证解密后,选择性地获取内容信息。
卫星数字投递覆盖范围广、安全管控易、更新速度快。基于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打造了一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自从安装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设备,这里就变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场所。”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李红说,每天都有卫星不断投递来新的节目,村民们可以和城里人一样看到各种电影、演唱会和文艺节目等。
据介绍,基于单转发器的卫星数字发行系统的信息投递能力可以达到50Mbps以上,这相当于一部约有10GB数据量的高清电影,只需要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下载。而100份报纸的更新只需要4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下载。应用这项技术后,即使在偏远的山区,也能当天看到最新的人民日报。而目前靠人工投递,一份报纸送到西部一些边远农村有时甚至需要7天之久。
目前,全国已经建成5000多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分布在宁夏、青海、内蒙古、安徽、四川、辽宁、新疆、河北等省市区。根据远期规划,未来3—5年时间,将建设20万个以上,基本做到县、乡级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