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17天全程回顾

2011年11月17日18:5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交会对接 对接机构 远望 温带气旋 轨道维持 神舟一号飞船 弧段 测控通信 变轨 天线结构

(天宫/神八交会对接)16000海里,我追寻着你

——远望六号船执行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17天全程回顾

新华网远望六号船11月17日电(杨雷、陶正齐)“赴约”“相会”“回家”,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漫长的太空之旅始终牵动着大洋上远望人的心。在南太平洋远望六号船指挥所大屏幕上,连续17天不断闪烁的数据和曲线,共振着船上所有人的心跳和呼吸。

抉择

从祖国到这片从未到达过的海域,远望六号船已经整整航行了1.6万海里。对于曾经在远望二号船工作过的船长凌元来说,这片海域并不陌生。他曾5次到过这里执行海上测控任务,几乎每一次,恶劣的海况都将他折磨得心力交瘁。

变幻莫测的大海时刻考验着远望人的坚毅和果敢,永远不会为他们铺就坦途。就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2天,一股强劲的温带气旋在任务海域以东200海里左右缓缓形成。

10月30日,远望六号船气象中心。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内挤满了不同岗位的科技人员,一场围绕着任务海域海况是否适合执行任务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

这已是三天之内召开的第8次气象会商。这个突然袭来的不速之客令所有船员焦头烂额。“根据10月30日的气象预报来看,受温带气旋影响,11月1日任务海域将处于4米涌浪的边缘。”气象预报组组长自勇说。

听到这个消息,与会的所有科技人员都皱紧了眉头,20多双眼睛齐齐盯着屏幕上的气象云图:一大片橙红色的区域包裹着任务海域,颜色越深,代表海况条件越恶劣。9个醒目的红点穿插其中,这是远望六号船可供选择的应急测控船位。

每一个应急测控船位对与会者来说都是一番艰难的抉择。想要确保测控弧段,就必须向风高浪急的海域挺进;想要规避恶劣海况,就势必会损失测控弧段,不能圆满完成任务。

“既要保证关键的测控弧段,又要确保船舶安全。”凌元仔细思索了一番,将众人的目光汇集到了9号应急测控船位上。9号应急测控船位牢牢地锁定在4米涌浪线上,这是远望六号船能够进行正常测控的底线。

“4米涌浪测控,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但航天本来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我们必须冒着一定风险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凌元说。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勇每隔10分钟,就冒着狂风爬到上层甲板,记录气象数据。经过两个小时的研究论证和方案比对,9号应急测控船位被最终确定,一项项测控通信、船舶动力、水电空调等方面的应急预案随之形成。

10月31日夜,在波峰浪谷之间,远望六号船紧贴着温带气旋边缘向9号应急测控船位疾速驶去。

见证

11月1日,正如天气预报所料,4米高的涌浪似一个个连绵不断的小山丘,把“远望六号”这艘万吨巨轮时而推向峰巅,时而压至谷底。甲板上的风向仪,被刮得团团乱转。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到了甲板上巨大的USB天线。如果船体因为风浪摇摆过于剧烈,天线将无法驱动甚至“砸锅”的危险。一旦天线有所损坏,60余天的海上航行将功亏一篑。

天线每一次微小的晃动,都紧紧揪着每个人的心。北京时间6时28分,已经成功入轨的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飞临远望六号船上空。主操作手胡金辉在不断跳动的电脑屏幕上迅速发现目标,完成捕获跟踪。

直径12米的USB天线一点一点划过天际。10度、9度、8度……直到天线仰角只有3度时,最后一组数据终于发送完毕。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技术部科技处处长何剑伟长长地吁了口气:“这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历史上第一次在4米涌浪执行海上测控任务,他们完成得很成功!”

17天的海上测控、上百个任务弧段,这仅仅是远望六号船的第一步,更多的挑战等着远望六号船攻关。北京时间8时8分,远望六号船只用了3分钟时间就完成设备状态切换,顺利完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双目标先后跟踪;北京时间12时52分,在远望六号船建立的海天通途上,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完成第一次变轨,向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慢慢靠近……

亿万国人关注的那一刻在11月3日凌晨上演——北京时间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紧紧相牵,成功对接。此时,远在大洋之上的远望六号船正迎着朝霞为即将到来的组合体海上测控任务做准备。北京时间5时9分,组合体下传的视频第一次投射到了远望六号船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对接机构紧紧地锁在一起,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灯光通过对接口直射神舟八号飞船的舱内。

曾经参与神舟一号飞船至神舟七号飞船所有载人航天工程海上测控通信任务的副船长刘咏,看到这样的画面仍然忍不住啧啧称叹:“对接得太完美了!”

一天又一天,一圈又一圈。随后的日子里,组合体每天6次飞临远望六号船上空,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引领下,组合体完成了12天的曼妙之舞。

北京时间11月17日6时32分,已经完成轨道维持的神舟八号飞船最后一次飞过远望六号船上空。大屏幕的画面永久定格在了神舟八号飞船内鲜红的中国结上。忙碌了17天的远望人终于喜极而泣,他们共同对着大屏幕挥了挥手:“再见,神八!再见,天宫!”

磨砺

11月17日凌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中,伺服工作人员耿家涛和郭书明登上甲板,在17天内第100次钻进了直径不足4米的USB天线筒,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仔细检查着天线结构、滑环、电机等设备。

神舟八号飞船升空之后的每一圈、每一工作段和每一周,耿家涛和郭书明都要精心维护设备,确保参试设备稳定可靠。

“这17天检查设备的次数,几乎等于我平常一年检查设备的总和。”耿家涛说。

连续17天的海上测控任务,创造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远望六号船参加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时,周期只有5天,我们的设备还从未连续17天开机运转,这对设备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远望六号船测控系统负责人陈松说,“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地球在转动,海水在流动,船体在摇动,天线在晃动。在这种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设备出故障的概率也远远大于陆上测控。

在每一圈间隙,总能看到科技人员蹲在各种不断闪烁的设备前查看运行状态;每天,全船各系统都要对设备运行、线缆紧固状态进行检修,核查备品备件状态。

17天的时间,上千台机器设备没有给参试人员添一点儿麻烦。“非常圆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吴锦高对远望六号船的设备状态这样评价道。

圆满的结局凝聚了上百名科技人员的努力,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在这17天中,他们已经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区分工作和休息状态的,仅是一声长达30秒的“一级测量部署”警铃。

每一圈任务,参试人员都凝神静气,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圈间休息短暂得甚至不允许他们回到房间小憩,只能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儿,冰冷的机房就成了他们临时的休息室。

“这次任务是对我们设备和人员的一种磨砺。”远望六号船党委书记史磊说,“经历了神舟七号飞船的初试身手,完成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17天的严峻考验,年轻的远望六号船已经走向成熟”。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