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公布专家调查结果:“人耳鼠”是真实科研成果

2011年08月28日08: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曹谊林 玻尿酸 学术评议 耳朵 耳软骨 人耳鼠 软骨细胞 裸鼠 科研成果 支架材料

质疑二:一只耳朵骗3亿?

回应:十年8000万元有账可查

质疑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个惊天数字——3亿元,称曹谊林“一只假耳朵骗了国家3亿经费”。对于这个说法,曹谊林感到非常气愤:“国家973项目一个是3000万,我有两个,但是作为子课题要和其他学者分摊。2005年后,为了培养人才,我本人不拿课题,给团队成员去申请。但就算是整个团队,十年来总共也只有8000多万元。”

今年7月,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实名举报后,专程来到上海九院调查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调查取证的结果是:自1999年至今,曹谊林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达6409.23万元。而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取证调查反馈:7项课题均有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经费使用均按项目计划后执行,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周广东进一步解释,通过国家审计署的这6409.23万元中,曹谊林提到的两个973项目占大头,为6000万元,其余项目合起来只有409.23万元。而这6000多万元中,曹谊林及其团队可支配的金额大约为700万元。“曹老师提到整个团队的8000多万元,就包括这700多万元,以及十年来我们团队中我和其他一些同事申请到的项目经费。”

质疑三:迟迟无法应用于人耳?

回应:科研之路每一步都很艰辛

质疑曹谊林的一个观点认为,高额的科研经费投入后没有获得预想中的产业回报。周广东认为,产业化的困难来源于技术和政策,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组织细胞来源、植入免疫系统排斥带来的炎症问题是最大的难关,但目前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应用骨髓、脂肪等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成功构建并修复了软骨、骨等组织缺损;建立不同类型组织体外构建技术等等。而政策方面,所有细胞、材料、细胞材料复合物,每一项的安全性都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认证才能用于临床试验,“几乎批不下来”。

十年前,有记者向曹谊林提问“何时能够实现产业化”,当时他的回答是:“科学的事很难说。”十年后,面对同样问题,曹谊林说:“在美国首次实验成功的时候,我第二天就想把这只耳朵用在人身上,这是我所有的目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人所用。这条路一走走了10年,每一步都很艰辛。我可以回答的是,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90%,至于剩下这10%需要多久,很难说。”

据周广东介绍,团队已成功将人体残耳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软骨,正着手在猴、狗等具有免疫能力的大动物身上进行植入,目前基本没有排斥。“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因为只要大动物好用,就有希望给人用。”

对话

记者:目前你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科研项目需要投入精力之外,是否还有一些管理工作也要完成?

曹谊林:是的。我现在除了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之外,其他的地方已经不再做管理了。我倒是希望什么管理工作都不做。中心是企业化模式运作,有那么多研究人员,我要想办法让它活下去。

记者:据说国家对中心的支持只有基建投入,中心如何生存?

曹谊林:所以要做一些能够有产值的项目,目前在做的有玻尿酸。

记者:有人这样来质疑,您是怎么看的?

曹谊林:十年前我因为这个“耳朵”站在大家面前备受瞩目,十年后还是这个“耳朵”,我站在大家面前受监督。我觉得是好事,科研要经得起监督。人都有欲望,但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的方式。院士评得上是大家的肯定,评不上我也不在乎。我不怨恨,我没有孩子,所以我把组织工程当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完。我们一定要超过美国人,这是我当时回来的初衷。(本报记者易蓉)

名词解释

人耳鼠:首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经过耳形压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强度增强,制成耳廓支架材料。其次,将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过1-2周体外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再经过6周,支架材料降解,形成再生软骨。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