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航母什么样? 专家称不必在小吨位上徘徊

2011年07月08日09:2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舰载机 航母战斗群 蒸汽弹射器 船体放样 两栖攻击舰 隐身涂料 弹道导弹核潜艇 气流干扰 濒海战斗舰 作战需求

我国有能力研发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舰载机

舰载机是航空母舰“称雄之本”,它的性能决定着航母的作战能力。近些年来,高新技术的运用已使航空母舰舰载机型号更简化、性能更突出、作战半径也更大。美国已经为其未来“福特”级航母量身定制了第五代攻击战斗机——F-35C。这种第五代战斗机具有超音速巡航、机动性好、载弹量大、多用途等特点,可以减少航母搭载飞机的种类,充分实现“一机多型”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满足其两栖攻击舰的需要,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还联手研发了F-35B垂直/短距起降型攻击战斗机。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绝大多数其他国家的航母舰载机,仍将继续瞄准第四代或四代半来设计。印度在设计、发展未来航母舰载机时就牢牢把握三艘航母通用的原则,坚持发展适合未来航母滑跃式甲板的米格-29K舰载机。新型的米格-29K舰载机在保留了强大对空作战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对地面的攻击能力,所以该机所携带的武器也更加多样化。此外,该机的火控系统还可以兼容西方生产的空对地武器,从而使该机所执行的任务更加多样化。

舰载无人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效费比高、可避免人员伤亡等优点,正逐渐成为未来航母舰载机的主力机种。2011年2月,美国X-47B舰载无人机进行了首次飞行测试。这标志着无人机正式上舰已为期不远。这种无人机的入役决非单纯地填补了美国航母舰载机机种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海空战的作战模式。

可以说,航母舰载机性能的高低决定了航母战斗力的高低。从世界各国的研制经验看,舰载机的技术和它的制造,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重大突破,所以绝大多数国家的航母舰载机均采用购买或引进的方式。在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舰载机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有能力研发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舰载机。

我舰载机最初的起飞与降落方式,恐怕与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十分相似

从本质上说,航母就是一个大型的海上浮动机场。舰载机要频繁出动、回收,这是航空母舰上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先进可靠的舰载机起飞和降落技术不仅是航母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航母能否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关键要素。平心而论,当今世界拥有航母的国家中,真正掌握舰载机起飞弹射技术的只有美国一家,美国现役11艘航母全部采用C13-2型蒸汽弹射器,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上采用的也是购自美国的C13-3型蒸汽弹射器。此外,还有6个航母拥有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滑跃式起飞方式,即无需通过蒸汽弹射器给舰载机施加外力,而借助滑跃甲板使它腾跃升空。

虽然美国已与其他国家在航母起飞技术上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但“山姆大叔”并不满足,仍在全力研制更为先进的电磁弹射器,现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望在2015年服役的新一代“福特”级航母上使用。

与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的重量和体积都将减少一半左右,人力也可减少30%,而其加速性能却可以根据舰载机的重量变化,既可弹射比较重的舰载机,也可弹射小而轻的无人舰载机。不仅如此,新型的电磁弹射器的维修时间短、成本低,效率很高,这将大大提高未来航空母舰舰载机的出动速率和作战能力。

舰载机起飞执行完任务后要返回母舰,这就需要用到舰载机拦阻降落技术。拦阻降落技术直接关系到航母回收飞机及保障降落安全。据统计,航母上60%~70%的事故都是发生在降落时。所以,对于拦阻降落技术,各国海军非常重视,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例如,英国对于未来新航母的舰载机着舰技术就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他们选用的F-35B攻击战斗机采用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方式,该机可以利用矢量推力减缓飞机进场的速度,并保留机翼升力不变。

鉴于航母舰体的特点,今后我国航母舰载机最初的起飞与降落方式,恐怕与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十分相似。但是,这种起飞与降落方式毕竟比较老套,起飞出动率会大受影响,从而影响作战效能,所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我国航母看好蒸汽弹射器和电磁弹射器。

我国大中型战舰选择核动力,是一个值得努力的尝试

动力系统是航母的“心脏”,它关系到航母在中远海域上航行的速度、加速性和续航力,对航母的海上作战能力将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同,财力多寡不等,作战需求各异,因此对航母的动力系统要求也不尽相同。不过,多年来各国海军始终没有放松对先进动力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竭力加快本国航母动力系统更新换代的步伐。

自二战以来,美国航母上的动力系统轮换更替的速度明显加快。从“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航母上的蒸汽轮机,到“企业”号航母上的A2W型压水堆,再到“尼米兹”级上的A4W/AIG型压水堆。美国现役航母已全部实现了核动力化,其续航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性能也变得越来越好。不过,美国海军并不满足,又为新一代“福特”级航母设计建造了更新型的A5W型压水堆。这种核动力装置使用了13800伏的配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是现役航母配电系统的3倍。在“福特”号航母50年的全寿命期内,A5W型压水堆不必更换堆芯。这种新型核动力技术的应用,大大延长了动力系统的寿命,使单位价格变得相对低廉。此外,美国未来的核动力航母还将逐渐实现全电力化,除了长寿命核反应堆外,还有高功率电力变换和调节系统,用于电力驱动、电力弹射,发射电磁轨道炮、激光武器、粒子束等新概念武器。

另一个动力技术运用的典型是法国,多年来法国一直注重航母动力技术的改进与发展,但始终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法国特点且成熟的航母动力技术。其动力装置方式选择上总是大起大落,从最初的常规动力到核动力,最终又回归到常规动力。1955年法国海军开工建造的“克莱蒙梭”号航母,采用的动力装置为两台蒸汽轮机,其姊妹舰“福煦”号的动力装置也完全相同。1999年“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试航,没想到舰上的核动力装置故障频频:2000年舰上两个K-15型核反应堆(发电能力达2万多千瓦),皆因与冷却系统线路没有任何接触,而无法实施冷却;2009年该航母的驱动舱又出现过剧烈震动,两个连接涡轮机及其轴线的零件发生了故障。此外,该航母上还发生过方向舵震颤、隔音不完全、核反应堆耐压壳龟裂等多个涉及动力装置的突出问题。

在法国未来的PA-2航母动力装置的选择上,心有余悸的法国人决定不在PA-2航母上采用“戴高乐”号航母核动力装置的改型,而决心重新启用常规动力装置——燃气轮机。这有几点原因:一是法国耗费巨资、用十几年时间发展的核动力航母的动力装置毛病层出不穷。法国人至今不承认K-15型核反应堆在设计与制造原理上有重大失误,但事实表明,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在大型战舰上要使核动力装置实用化还有相当的难度。二是核动力装置虽然拥有保证战舰航行时间长、减少庞杂的机械设备与传输设备、节省出大量空间等优点,但它的防护也带来巨大麻烦,有报道称,“戴高乐”号航母的核辐射严重超标。三是法国航母采用核动力并没有实现航速的提高,反而出现航速滞后于其护卫舰只的现象。据说采用核动力的“戴高乐”号航母的最高航速只有27节,而法国海军原先装备的“福煦”号和“克莱蒙梭”号两艘常规动力航母的最大速度则达到了32节,而其编队中的主要护卫舰只“卡萨尔”级防空驱逐舰和“乔治莱格”级驱逐舰的最大航速也都达到30节,这导致航母编队中出现了主舰与属舰之间不配套的现象。而英国人在燃气轮机领域的成熟经验获得了法国人的认同,所以法国未来的PA-2航母将采用燃气轮机。

动力装置对于我国许多作战平台来说,都是一个制约战斗力的瓶颈。我国今后的航母发展依然面临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只能先借鉴和运用成熟的动力技术和装置,然后再开发、研制其他动力技术,特别是核动力技术。从长远来看,对于一个油气资源越来越多地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大中型战舰选择核动力,是一个值得努力的尝试。

海军已圆满完成了大型水面舰艇和新型潜艇部队官兵的选配工作

在航空母舰上,航母舰长及舰载机飞行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仔细研究世界各国航母舰长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航母舰长不仅是这艘大舰航海事务方面的“总指挥”,同时也是协调母舰和舰载机尽善尽美达成“适配”的“大总管”。

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国家航母舰长必须是飞行员或空勤军官出身,并有一定的航母起降经验和飞行时数。同时,遴选上的后备航母舰长还必须在两栖攻击舰、两栖运输船等大型辅助舰(船)上担任过舰(船)长。此外,还应具备相应的高级机关和岸勤部队的工作经历。简而言之,航母舰长个个应该“身手不凡”:驾机、操舰、指挥作战和综合管理等“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他还应是运用国际战略、外交手段、战争法乃至与媒体良好沟通的“高手”。

舰载机飞行员作为航母上的“天之骄子”,从来也都是世人关注的焦点。鉴于舰上极其狭窄的空间与面积,舰载机飞行员培训的难度远比培训岸基飞行员大得多,危险系数更是比前者成倍增加。加之飞行中,海天常常混为一体的特殊环境以及海上雾、盐、雨等恶劣条件,这些都要求舰载机飞行员除了战技术能力高超外,还必须拥有极强的心理素质。

如果把航母舰长和飞行员比作“红花”,他们还需要许多“绿叶”来相扶。在众多“绿叶”中,首先要提及的便是舰载机联队长。舰载机联队长是航母舰长最得力的助手,他具体负责航母舰载机及其人员的管理组织和指挥作战。大型航母上的舰载机有几十架,甚至上百架,且有七八个机种,因此只有最佳的调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航母及其舰载机的巨大打击威力和防御能力,否则必将延误战机,甚至遭受重大损失。由此可见,航空联队长需要充分了解各型飞机,个人必须拥有出色的飞行经历、军事素养和指挥水平,这也决定了他在航母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按照外国航母运转的经验,各类保障人员在航母上同样非常重要。在外国航母舰面上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工作人员中,既有黄衣黄盔的舰载机起飞指示人员、黄衣绿盔的舰载机弹射官和拦阻装置官,也有白衣无盔的舰载机降落指挥官,以及蓝衣蓝盔的舰载机移动人员和轮挡员,还有红衣红盔的舰载机失事救护员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掌握着舰载机升空与降落、战斗力生成及安全保障的“生杀大权”。事实上,舰长、飞行员、舰载机联队长,以及上述大批保障士官,构成了维持航母平时正常运转的“链条”。一些军事专家做过统计:即使最小型的现代航母,也需要各类士官和专业技术军官300人以上,这远远超出现役其他大型水面战舰、水下核潜艇所需要的人数。至于中型常规动力航母,需要各类士官和专业技术军官更是超过1000人,而大型核动力航母则至少需要1500人以上。以上所述,还仅局限于航空母舰单舰本身。实际上,航母从来都是以编队形式在海上活动,航母通常还要依仗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及快速支援舰等众多舰船为其“保驾护航”。这支编队只要出动,就是一个立体、综合、庞大的作战体系,要指挥调动这么一支编队,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精干的编队指挥部,在外军,统帅这个指挥部的常常是官拜海军少将的编队司令。

总之,航空母舰从论证、设计、建造、舾装、服役,到维修、保养,再到退役报废,可以说耗费巨资、技术复杂,培训麻烦,生成战斗力极其不易,影响因素极多。但环视各种要素,关键因素是人才,因为“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正因为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海军格外重视包括未来航母在内的各种作战平台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2011年5月9日,海军干部部部长夏平在海军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海军已圆满完成了大型水面舰艇和新型潜艇部队等单位数千名官兵的选配工作,将有力保证新装备如期试验和训练。

(作者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