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北斗导航卫星:最高机密到民用历时20年

2011年06月20日13:4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北斗 北斗系统 北斗导航卫星 gps 最高机密 北斗导航 GPS授时 1986年 1970年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天眼”的宇宙江湖

作为导航卫星领域的新兵,中国的北斗计划在面临国际竞争的同时,也要利用规则寻求发展与合作

在美国人发射首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32年后,由中国人建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终于来到了启动的前夜。

然而,北斗系统面对的却是一个逐渐拥挤的轨道空间,这里遵从的是先来后到、对号入座的游戏规则,简单的丛林法则并不能为国际成员抢夺更多的轨道资源。面对人类共有的外太空资源,兼容、互通的轨道频率才是实现全球导航真正无盲区的解决之道。

人造星座

距离我们头顶上空约2万公里的中地球轨道,密布着源自多国的人造星座。

这些“星座”由各国的数十颗卫星组成。它们像图钉一样被准确地“钉”在地球上方的位置上,随地球自转。由于要在任何时间覆盖地球的任意角落,一套正常运作的导航系统需要24颗卫星才可以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因此中地球轨道范围内近年来始终比较拥挤。

现在,这一轨道中就包括了人们熟知的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它遍布全球的24颗卫星占据了距离地表20200公里处的6条“黄金轨道”,相当于坐上了头等舱。今天,地球上的任意地点均被4颗GPS卫星同时覆盖,并可以被卫星即时锁定、追踪,和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

但GPS并非目前唯一正在运行的导航系统。由前苏联启动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格洛纳斯(GLONASS)的24颗卫星和GPS“星座”呈首尾相接,排列于距地面19100公里的轨道。经过多年修复,浓缩了俄罗斯人宇航技术精华的导航系统如今也足以覆盖整个地球,并且俄罗斯仍在投入资金壮大其导航卫星队伍。

就在美、俄两国占据导航卫星区域半壁江山的同时,主要工业国家也在逐步实现其对太空导航资源的占用,就连一部分没有实现导航技术突破的国家也不甘落后,计划于近年启动各自的导航系统,太空势必更加拥挤。

目前,中国的北斗系统已有7颗卫星处于中地球轨道之内,而欧盟主导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 Program)亦有2颗试验性卫星在运行。

一些致力于区域导航的国家也在行动。由日本开发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已于今年9月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它将用于日本本国的导航。印度区域导航系统的首颗卫星也初步计划于2011年年底发射。

各国导航系统的设计师们深知,经过30多年的开发,轨道中用于安插导航卫星的位置资源已十分有限。然而,他们仍然必须绞尽脑汁想出新办法,为本国的卫星们找到安稳的栖息之地。

“任何一个导航系统,单独运行起来都是脆弱的。目前,各国的导航系统的可靠性仍然不够高,导航卫星仍然容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干扰。”多年参与国际导航合作工作的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但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本国使用的导航系统是可靠的。”

由于各国对导航系统可靠性的要求极为严苛,尽管美、俄两大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运行,但是拥有一套独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哪怕其功能只是区域性的,对本国的军事、交通、通信等方面来说依然关键。因为一旦主导国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生变动,作为用户的其他国家就可能受到极大影响,甚至连自己的武器都可能失效。

高地之争

由于中地球轨道的资源有限,先到位的导航系统,便占据轨道位置最佳、发射频率最稳定的空间,相当于占领了战略高地。

导航卫星的先行者GPS先到先得。美国人的24颗卫星得以均匀地广泛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颗卫星均距离地面约1.7万公里。这套系统的卫星可以为地球上任意地点连续发射固定频率的信号。只要普通用户装有便携式接收机,无论身处陆地、海上还是空中,都能收到GPS全球统一的固定信号,民用信号的定位精度是10米。

近年来,GPS经过多次升级,它的军事作战属性让其在武器授时、即时追踪等关键技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截至目前,GPS仍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实际上,GPS的绝对优势还体现在它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世界上绝大多数用户依赖的仍是GPS的24颗卫星。而中国的很多厂商都根据GPS的参数和接口生产接收器,销售给国内外的用户。尽管GPS不为中国的厂商投资一美元,却有中国境内的许多座工厂为其制造终端。

而在导航技术专家眼中,如果参考GPS系统作为行业领头羊树立的“高标准、严要求”,其他各国导航系统与之还有“若干数量级”的差距。如今,各国只能在美国人占领的轨道资源以外的太空区域布局各自的导航系统。在资源已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各国的腾挪空间也微乎其微,在一定的设计范围内展开“近身肉搏”成为唯一选择,所以各国系统的优劣已并不明显。

作为与GPS共同支撑国际导航系统的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它的24颗卫星分布范围就狭窄许多,仅仅占了3 条轨道上。这种空间布局相对GPS更考验科学家的脑力。

俄罗斯科学家想出的办法是,由于与GPS的轨道平面相差仅1000公里,所以格洛纳斯需要采取与GPS不同的卫星发射频率。而这样的差异恰恰可以让格洛纳斯提高对高纬度地区的覆盖,并进一步防止整个卫星导航系统同时被敌方干扰。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运作失效,摧毁了用户对格洛纳斯的信心。在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下滑的国民经济让国家失去了维护其导航系统的能力。在2001年之前,几乎三分之二的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因为失修沦为太空废铁。所幸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对其导航系统的维护,失效的卫星目前也逐步恢复使用,俄罗斯还将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系统的升级。作为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印度也参与到了该系统的投资中。

但格洛纳斯的不幸仍在继续。2010年12月5日,从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的三颗格伦纳斯导航卫星在升空后偏离轨道,坠落在太平洋。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不久前的国情咨文中曾表示,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应在年底部署完成。目前看来这已成为不可能完全的任务。

“格洛纳斯系统还是很值得关注,然而各国在看到它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后,对这套系统缺乏足够信心,这一点对于系统工程的前景是不小的麻烦。”景贵飞说。

此外,为了优先保证军事用途,格洛纳斯系统目前对外开放的民用信号的定位精度仅为30米,这与GPS系统和北斗系统有较大差距,这一劣势使格洛纳斯在与其他导航系统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说到导航定位的精度,目前没有任何系统可以和处于实施阶段的伽利略系统相媲美。该系统确定的全球定位精度要比GPS还要精确10倍,误差可达到1米以内。就连中国的导航技术人员也赞叹其设计的完美程度。

“伽利略设计得太完美了,比GPS强,比北斗强,但这样一来它的技术就非常复杂。要把它的功能都实现就很难,并且需要很长时间。”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杨元喜院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欧洲科学家还为伽利略设定了最大限度的兼容,伽利略接收器不仅接受本系统信号,还可以接受GPS和格洛纳斯两大系统的信号,对于渴望获得稳定导航的用户,这种优越性如虎添翼。

然而,欧洲人的伽利略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与当年俄罗斯人相似。据欧洲媒体报道,欧盟在伽利略项目的建设预算方面存在十亿欧元左右的资金缺口,这对于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欧洲各国都是不小的负担。资金问题令欧洲和世界迟迟见不到号称“完美”的超级系统大发神威,欧洲人的导航系统推进不见起色。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回答《中国新闻周刊》书面采访时透露,伽利略系统的第1和第2颗工作卫星有望在2011年下半年发射,第3、4颗卫星的升空时间也被部署在2012年上半年。

“我们预计将在2014至2015年之间部署18颗导航卫星。届时,一部分初步的导航公共服务项目,例如搜救服务等,将付诸使用。其他商用导航服务将随着导航卫星的进一步增加而适时启用。”这位发言人表示。

但即便欧盟的新一轮计划成功实施,伽利略的启用时间也比最初计划推迟了将近十年。

而相比之下,中国北斗系统建设正稳步推进。虽然中国的导航系统在设计精度上不如欧洲的伽利略,仅为10米,但目前的卫星部署速度让北斗系统得以按计划扩展为世界上第三套正常运行、实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