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但是,罗利军强调,常规稻种子大多也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的。自然界本身就存在杂交行为。罗利军转而介绍说,大家可以宽心的是,水稻常规种子远没有到“濒临灭绝”的地步。以现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来看,北方以种植常规稻为主,南方以种植杂交稻为主,但也有种常规稻的,“比如江苏、安徽就种了几千万亩。”
不仅如此,在南方,常规稻种植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西明告诉记者,拿早稻来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产量相差不大,但常规稻吃口较好,因此近年来不少农民改种了常规稻。
另有专家指出,常规水稻在中国现在大约有46%的种植面积,达2亿多亩。我国每个省都设有种子战略储备库,储备的常规种子比例远远大于30%,足以应对李昌平担心的“天灾”,也就是说,农民不会“无处补种”。
利益驱动下杂交种子受偏爱
罗利军说,常规稻和杂交稻,两者“旗下”各有数百个品种,在产量、米质、抗病虫等性状上各不相同,仅仅以“杂交”或是“常规”来区分高低,有失偏颇,“我们只拿品种和品种比较,科研人员中不存在杂交稻优于常规稻的笼统看法。”
但是,李昌平信中提出的常规稻受忽视,甚至“被有意打压”的倾向恐怕是存在的。或者说,在市场的意义上,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是“被对立”的。因为农民需要每年去种子公司购买杂交种子,而种子公司靠这个赚钱,在利益驱动下,有人对杂交稻种放大音量唱赞歌,而多数科研人员也在研制杂交种子,“高产”、“抗病虫”、“抗旱”……每年都有许多不同性状的新品种投放市场。杂交技术不仅应用于水稻,在玉米、油菜、蔬菜等作物上也广泛应用。
在市场上,杂交种子的价格远高于常规种子。
罗利军说,在经济利益面前,多数人投向杂交种子的怀抱也属正常;但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坚持研究常规稻种——在他们看来,常规稻是杂交稻的基础。
应当尽快研究“第二次绿色革命”
李昌平在信中提到,“杂交水稻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大”,这一点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共鸣。尽管多数杂交水稻的产量确实高于常规水稻,但罗利军指出,某些常规稻品种在综合性状上并不输给杂交稻。
现在的种子研究确实滑进了一个误区——一味追求高产。产量增加,往往要加大水、化肥、农药的投入,许多人不算成本账,结果产量是提高了,但农民的收益如何?
在罗利军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是中低产田的粮食安全问题。在占稻作面积70%以上的中低产田的实际生产中,许多杂交水稻新品种难有用武之地。根据多年研究,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尚在420公斤左右徘徊。而为追求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了土地“不能承受之痛”,同时,我国淡水资源有限。他说,既然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各有利弊,就应该摒弃人为的“门户之见”,因地制宜选种最合适的品种。
罗利军说的,正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后遗症”。上世纪中期,通过农业技术改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将这次农业飞跃称为“绿色革命”,我国杂交水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副作用和隐患也不容忽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退化;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减低甚至变得很低,能让人“吃饱”却不能“吃好”,长期以此为食物,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近年来,一些国家已改变一味追求高产的思想,开始反思土地和粮食的关系。张启发强调,结合中国国情研究让人们“吃好”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策略,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