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法国
欧航局硕果累累:公布普罗巴2号卫星初步探测结果、签署发射新探测卫星协议、绘出首幅宇宙全景,并确立未来三大卫星探测预选方案。
李钊(本报驻法国记者)1月,欧洲航天局公布了2010年计划完成的航天任务,其中包括2月下旬极地冰层探测卫星“克里塞特-2”将升空;为期520天的“登火星”模拟试验5月将在俄罗斯启动;还有第二艘欧洲自动货运飞船升空和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头两颗正式卫星发射这两项重量级活动。
欧航局2月宣布,该机构已经选定暗能量、地球周边适宜居住的星球以及太阳特性三个课题作为未来科学探测的备选方案,他们将从中确定两个主题,并在2017年后将相关卫星发射升空。
4月,欧航局“金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的证据表明,地球并非是太阳系内唯一地质活动频繁的行星,金星上也存在潜在的活火山,现在仍可能发生火山喷发现象。11月,“金星快车”又揭开金星高空二氧化硫气层形成之谜。
4月,欧航局委托Eurockot卫星发射服务公司将“Swarm”计划的三颗卫星发射升空。“Swarm”是欧航局实施的第四个地球探测项目,主要用于研究地球磁场变化规律,为研究气候变化和地球内部演变过程提供新的突破点。
4月8日,欧航局极地冰层探测卫星(CryoSat-2)由俄罗斯“第聂伯”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今后3年里,该卫星将密切跟踪极地冰层和海洋浮冰的厚度及其他参数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数据。
8月,欧航局发布了有关宇宙空间任务与技术开发路线图,包括探测引力波引起的时空变形的“LISA探路者”测试任务,测试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性的“显微镜”任务,2013年登陆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原子钟”,以及着力绘制宇宙中星系分布图的“欧几里德”任务。这些空间任务可回答物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将指引2015年至2025年欧洲物理实验的发展方向。
9月,欧航局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向月球发射一个大型着陆器,着陆器载有用于研究人类永久居住点的漫游者机器人。
10月,阿丽亚娜5型火箭携带两颗通信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枚火箭搭载的分别是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B通信卫星和日本广播卫星系统公司的BSAT-3B卫星。
12月2日,法国国防部发表公报说,法国已订购两颗军事观测卫星,它们能够拍出更精确的图像,识别更细小的目标。
12月1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将一如既往地把航天业视为“战略优先发展目标”,并会从政府借贷计划中拿出2.5亿欧元用于研发阿丽亚娜6型火箭。
德国
雷达卫星发射成功;航展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的目光;机械臂成功完成其在国际空间站的5年使命。
李山(本报驻德国记者)1月,欧洲委员会宣布授出伽利略初始运行能力采购合同。其中前14颗卫星的建造合同授予德国OHB公司。首颗卫星将在2012年7月交付。
2月,法德两国同意联合研制甲烷监测卫星,均摊项目所需的1.65亿美元费用。该卫星重180公斤,预计在2013年或2014年使用欧洲“织女星”小卫星发射火箭发射。
4月,德国明斯特大学行星学院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器”拍摄的图像,发现了火星表面至少在特定季节有液态水存在的新证据。
5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发表公报称,该中心正在研制一种使用表面主动冷却技术“泻流冷却”的“Shefex-Ⅱ”锐边航天器。该实验航天器外形像个子弹头,但机身如六角铅笔一样有棱边,可提高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并降低维护成本。
6月,德国宇航中心(DLR)官员表示,德国政府将寻求商业或政府合作伙伴,共同研发高分辨率光学地球观测卫星。目前德国只有雷达观测卫星,此项工作是德国政府填补光学卫星观测空白战略的一部分。
6月,第10届德国国际航空航天展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的1150家参展商和近23.5万名参观者,并且获得了140亿欧元的创纪录合同额,其中空客公司共签订了67架飞机,总价127亿欧元(合153亿美元)的订单。
6月,德国雷达卫星“TanDEM-X”由俄罗斯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协助完成绘制3D地球数字模型的任务。这颗卫星是2007年升空的TerraSAR-X的姊妹卫星,重1.3吨,飞行高度为514千米。两颗卫星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当于人的双眼,在未来3年内将反复扫描整个地球表面,最终绘制出高精度的3D地球数字模型。
11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机器人与机械电子研究中心研制的机械臂成功完成其在国际空间站的5年使命。
日本
发射了金星探测器“晓”号与太阳帆飞船“伊卡洛斯”号,并在6月回收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其密封舱中发现来自小行星的微粒子粉末。
葛进(本报驻日本记者)5月,日本发射金星探测器“晓”。经过近半年的飞行,12月“晓”到达金星,但由于控制引擎出现问题,未能按预期进入金星轨道。与“晓”同时发射的,还有深空太阳帆动力飞船——“伊卡洛斯”(IKAROS)号,其并非传统意义上使用燃料助推的太空飞行器,而是一艘使用太阳帆反弹太阳光子的压力作为航行动力的“太空帆船”。
6月,“隼鸟”号探测器密封舱回归地球。“隼鸟”号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制的一颗小行星探测器,于2003年发射,当年9月到达小行星“丝川”,之后进行了3次接地与1次着陆后,踏上了归途。由于故障重重,7年后才回到地球。在“隼鸟”的密封舱中发现了小行星上的微粒子粉末,对其研究将对人类研究天体形成以及地外生命成因等提供重要依据。
7月,日本计划发射“隼2”小行星探测器。
此次的目标是比小行星“丝川”含有更多有机物的小行星,日本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探明地球及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依据。“隼2”计划于2014年发射。
7月,情报通信研究机构开发出记载高精度合成开口雷达,可分清地面上30厘米大小物体。由于使用电波作为观测手段,该雷达不受天气及昼夜的影响,性能在机载合成开口雷达中居于世界首位。今后可望在灾后观测等方面发挥作用。
8月,日提出在2020年实现利用车辆型机器人探查月球。计划中日本将利用机器人在月球南极地区建立基地,采集月球岩石并带回地球研究,同时还将设置地震仪探查月球内部构造,检验在月球开采资源的可行性。
9月,日发射首颗准天顶卫星。这颗名为“引导”的卫星主要用于技术储备以及各种数据的检验。日本初步计划发射3颗准天顶卫星,以保持总有一颗卫星在日本领土的正上方。该卫星的发射意味着日本正式进入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竞争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