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2010年10月1日傍晚,嫦娥二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当指控大厅大屏幕打出“热烈庆祝嫦娥二号发射圆满成功”的字幕时,孙家栋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给这次发射任务打满分。”他说。
作为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国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他曾担任我国第一代多个首发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并担任过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统总统计师。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奋战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被航天人形容为:“像卫星一样旋转不停。”幽默中透着敬佩。他正是这样用行动来体现自己对中国航天精神的解读:“总结我国的航天精神,最主要的一条,是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
“我人生道路的选择由一顿红烧肉促成”
孙家栋喜爱红烧肉。
不仅仅是爱吃,他对红烧肉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是由一顿红烧肉促成的。”
1950年初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天,原本准备午饭后去姐姐家的孙家栋,听说学校晚饭加餐有红烧肉,临时改变了主意。“那年月能吃上红烧肉可不容易。正是为了这顿红烧肉,我决定等吃了晚饭后再去姐姐家。”
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到饭堂向学员们宣读了这样一个通知: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新中国的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自愿报名接受挑选。
当时刚刚成立的人民空军力量相当薄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向毛泽东提出扩大航校培训规模的建议,得到了批准。很快,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建立6个航空学校。
不满21岁的孙家栋填报了从军申请。当天晚上,他便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一夜之间,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学生,变成了一名精神抖擞的军人。
这段经历让他颇为感慨。如果说孙家栋是由这顿偶然的红烧肉走上从军道路,那么这次偶然则是他走向尖端科学技术的阶梯,为他后来成为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
1967年7月29日,北京正值盛夏,骄阳似火。
在这个酷热的午后,孙家栋正伏案进行导弹设计。为了不让汗水滴到图纸上,他用一条毛巾围住脖子,其状颇为古怪。
这时,一位不速之客推门而入,开门见山:“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参谋。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就这样,他没提任何条件,扛着被卷书箱去新岗位报到了。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次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后,聂荣臻委派钱学森以及当时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铮负责卫星规划。然而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卫星任务受到了影响,中央决定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直至1965年,国家重新开始制定卫星计划,并确定了1970年发射,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
孙家栋参与进来时,时间已十分紧迫。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联接起来?联接起来后又怎样作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他决定从组建队伍抓起。
然而,“文革”年代,派别林立;发射卫星又是人人都想参与的大事。对于年轻的孙家栋来说,选人时稍微处理不当,很容易“引火烧身”。自己被“上纲上线”事小,影响卫星研制工作事大。在钱学森的鼓励下,他横下心,抛开顾虑,一切以搞卫星需要为标准。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十八勇士”的聚会,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1969年10月基本告成。一天,钱学森告诉孙家栋,周总理要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得知这个消息,孙家栋又惊喜又激动,花了一天时间,仔细准备了汇报内容。
见到周总理后,总理握住他的手风趣地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他满脸通红地笑了,一身的紧张顿时轻松下来,并对卫星的初样进行了详解,对主要技术参数和研制中的重要情况作了具体汇报。周总理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提出一些很详细的问题。
其实,孙家栋心中还有件埋藏已久的事,见周总理如此随和,他几经犹豫,终于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原来,在那个“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拜,在许多卫星部件上镶嵌了毛主席像章,而无人敢对此提出异议。“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他郑重地说。
周总理听完,表情逐渐凝重,说:“你看人民大会堂这么严肃的地方,也不是到处都挂毛主席像。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大家应该能理解。”一番话使孙家栋豁然开朗,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1976年12月,孙家栋以中国航天专家的身份,随团赴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部门考察访问,了解欧洲空间技术的发展水平。此后,他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一次次对外接触,他增长了见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航天大国的思路也逐渐充实。
1985年10月,我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业务。这一消息在国际上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几乎在同时,经中央批准,孙家栋升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又一次受命于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刻。
发射外星,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间技术合作,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又扮演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争取美国政府发放“亚洲一号”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精彩之笔。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并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这年10月,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因双方对若干国际贸易问题存在较大分歧而未达成最终的协议。11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了华盛顿,孙家栋作为代表团团长再次领命出征。
谈判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他毫不示弱,据理力争,坚决反驳“中国发射外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论。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美方代表大多订了20号出外旅游度假的机票,无心恋战。孙家栋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战术,一直谈到19号,终于签署了协议。谈及此事,他笑道:“当时在楼上都能听到美方代表的妻子、孩子等着出发,急不可待的说话声。”
次年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聂荣臻听说此事,拉着孙家栋的手高兴地说:“中国能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卫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发射外国卫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我一生中亲历过数十次发射现场,但那一次格外紧张。”孙家栋说,“当时大厅内一片寂静,我除了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甚至还能感觉到周围人的心跳。”
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21分钟后,精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现场的美方专家叹道:“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
“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
自古以来,“嫦娥奔月”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令文人骚客感慨万千,让百姓对遥远的月球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对于我国航天人来说,这份向往显得更为迫切。
从1958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一共进行了118次对月探测活动,那时起,我国科学家便一直关注其进展。1994年,我国经济实力逐渐雄厚,载人航天工程也已经立项,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实现载人航天的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再加上航天技术获得了多项成就,以此为基础,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开始对开展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孙家栋也参与其中。
刚进入新世纪,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开始频繁联系孙家栋,两位在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老航天”一拍即合。他们认为,按照国家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只要能正确把握需求牵引关系,即可着手考虑工程实施的大思路。紧接着,他们又把几十年来对月球资源应用有着浓厚兴趣的欧阳自远找来,一起谋划该工程的框架。
几经酝酿,栾恩杰2000年10月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向外界表露探月的决心。
2004年1月,绕月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已经75岁的孙家栋接受了新的挑战,出任工程总设计师,此举让周围的人十分敬佩。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说:“许多人到了孙老那个年纪,取得了那么多荣誉,通常都会有‘保持晚节’的心态,而孙老却敢于承担风险,勇挑重担,让我们这些后辈深受鼓舞。”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总体大师,担任五大系统总设计师后,他不但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系技术问题,甚至在许多细节上都作出了周全的考虑。在他的勾画下,庞杂的工程变得井然有序。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副总指挥龙江眼中的孙家栋“知识渊博、视野宽广,除了能控制全局外,还能把握关键”。他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在近月点刹车是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孙家栋对此非常关注。当科研人员还在做一些常规工作时,他已经把这些关键点剖析出来,令大家钦佩不已。
2007年11月26日9点41分,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发布仪式前,温家宝总理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家栋,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