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李惠子)全国政协委员、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探月工程第三步“回”正在论证,若顺利2017年前后能完成,目前的嫦娥一号“将尽可能延长其寿命,把卫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叶培建说,探月工程第一步“绕”已经实现,准备发射第二颗绕月卫星,第二步“落”正在努力,预计2013年前后实现。他说,相比前两步,“回”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完成“落”的全部过程,还要返回,但这一步一定要走。中国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能够把卫星发射出去,再回收,将来人要上月球,也要解决“回”的问题,如果国家能够支持顺利立项并且现在就开始前期技术准备,2017年前后则可以完成,目前正在做探月三期“回”的深化论证。
他说,目前月球探测主要靠仪器设备完成,当然最聪明的是人类,因此最好能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精密分析,“采样品虽然只是个现象,但这个技术反映了我们的机器人技术、控制技术的水平,能返回来反映了我们月面的再起飞、空中的交会对接、再返回等一连串技术”,航天技术是众多技术的集合,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叶培建说,2013年前后计划把中国自己的探测器系统(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俗称月球车)送上月球,第二步“落”同样是“从来没做过的”,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如何落下去不摔坏”,“如何安全软着陆”等。
他说,着陆器工作一年,月球车工作三个月,都要过夜,月球上一个晚上相当于地球上14天,见不到太阳,没有电能,又不能加热,设备如何工作、如何保温-这些都是严重的工作挑战;另外,月面勘测的大量数据要从38万公里传回,对数据传输的速率和误码率,即测控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月球车行走时的导航,都带来了很大挑战。“国家已经正式批准这一探月二期工程,并组织了队伍,技术攻关工作已经开始。”
叶培建说,探月工程第一步“绕”的完成还需要2009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从而进一步完成四大科学目标,并为二期工程的落月做一些试验,其完成科学目标的有效载荷会比第一颗星有进一步的提高,卫星轨道高度要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卫星的能力有所提高。
他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若能延长寿命,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如果一年后能延长卫星的寿命至三个月甚至半年,卫星还具备能力,我们可以让它再做些事情”。叶培建没有对卫星最终直接撞击月球表面的设想做评论。
“肯定地讲,嫦娥二号及之后的探月二期的工作都会由比我年轻的人承担,在嫦娥一号中做过贡献的年轻人来挑大梁,他们具备这个能力,当然我还会和他们在一起战斗。”叶培建说。
他说,许多国家已经提出在探月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中国一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叶培建说,从科学的发展规律看,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第一步为“探”,第二步则为“登”,即实现人登上月球再回来;第三步为“驻”,即在月球上停留一段时间,“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载人登月计划”。
“月球之后,具有丰富科学含义的火星、小行星将是下一步目标,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火星探测计划。”他说。中国目前正与俄罗斯开展一个火星探测项目,对火卫一进行探测。
“从科学上来说,这具有一定意义,但这不代表中国人自己探测火星,探测火星的根本是要掌握从地球到火星的这段飞行。中国人具备这个能力用自己的运载火箭、自己的飞行器和测控系统完成火星探测,当然还需做些努力,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