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国务院:油气水电暖暂不涨价 -人民币汇率再破7.25关口 加速升值抑通胀 汇率每日波幅可望放宽 -金融领域开启"大部门" 或建中国版"美联储" 方案预计两会后浮出 -北京站春运首开"D"字头临客(列车时刻表) 西站售票增开130个窗口 -国土部拟在大兴安岭等3成矿区部署地质找矿 海上天然气直供澳门 -中印总理表示将共同努力尽早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与马拉维建交 -去年新疆油气当量列第一 首超大庆 国内外油价短期内不会接轨 -中科院报告:若不改革税制 08房价仍虚高 北京房价首次出现明降 -奥运开闭幕式购票人月底前交照片信息 奥运重点食品定点供应 -美酝酿新规 我商品输美再添变数 600多家玩具企业出口许可注销
揭秘中国首台万亿次计算机 体积仅有冰箱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1 月 1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2月27日,陈国良院士在介绍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

12月27日,陈国良院士在介绍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新华社发(马启兵 摄)

花费不足80万元,占地只有一台家用冰箱,你能想象这是一台万亿次计算机吗?近日,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于日前通过了以王守觉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它的理论运算峰值为10080亿次/秒,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处理器芯片自主研发

“我们给这台高性能计算机命名为‘KD-50-I’,其中‘KD’是科大的简称,‘50’意味着明年中科大的50周年校庆,‘I’就是第一台的意思,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继续开发出基于龙芯3号多核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KD-50-Ⅱ’。”项目负责人陈国良院士介绍说。

在已公开报道的运算次数达万亿次级的国内超级计算机中,中央处理芯片主要来自IBM、Intel或AMD等国外公司,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处理器芯片的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的研制成功还是首次。

在教育部“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自2007年5月以来,中国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密切合作,采用代表国内当前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设计最高水平的64位“龙芯2F”芯片,研制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以陈国良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研制队伍,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和技术攻关,终于在近日研制成功。

运算万亿次耗能不到六千瓦

据了解,“KD-50-I”万亿次计算机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处理器,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采用了高密度节点设计技术。硬件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龙芯2F处理器、华为自主研发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等。

“KD-50-I”具有“三低一高”的特点,首先是低成本,每(运算)万亿次,7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低功耗,每(运算)万亿次,耗能六千瓦之内就可以了;还有低占地面积,我们336个CPU把它安装在一个机箱里面,目前它的体积大小只相当于一个冰箱;那么这个“冰箱”相当于我们这个中心机房五套进口的国外的整个计算机的计算量。“此外还特别适合于高性能计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陈国良院士深情地表示:“在我小的时候,用的火柴叫‘洋火’,火柴盒子上都写着‘安全火柴,提倡国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们的民族工业还十分脆弱,但民族感始终那么强烈。如今,‘KD-50-I’高性能计算机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确立了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在高端并行机应用中的核心地位,为我国未来研制国产千万亿次计算机提供了示范作用,对推动我国民族高性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黄勇 杨保国)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
我国首台基于龙芯2号的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
08年考研北京十大专业最热 计算机跌出前十
上海申办2010年亚洲计算机制图与交互技术展会
软件设计跟不上芯片提速 计算机业面临困境
2005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附图)
图片新闻:
上海百年老厂烟囱将改造为“世博和谐塔”高达201米
京沪高铁1月18日动工 沿途8省市征地补偿初步定233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
· 08年经济金融行业形势分析预测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