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嫦娥一号正不断试传照片 将压缩加密 专家称传照片说法不严谨 -公务员招录禁无关门槛 主任科员以下职务上限35岁 录用规定 -尾盘放量上涨 沪指重上5000点 大盘见底后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亚太薪资涨幅最高国家:中国第四 职工报酬占GDP比重15年降12% -中投公司全球招操盘手 投资黑石浮亏65亿 中铁网上中签率0.54% -央行报告: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性有待提高 人民币汇率突破7.4关口 -外资钢铁巨头首控股我钢企 控股达73% 商务部听证强生收购大宝 -中国特殊类型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富裕群体普遍有五种消费心态 -环保总局:向饮用水源排放剧毒废液最高罚50万 纳米治理水污染 -中国缺陷产品召回条例有望明年出台
天文学专家:月球上不能看到"地出""地落"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月亮女神”卫星上的高清晰度影像拍摄系统11月7日拍摄的地球从月球南极附近缓慢下落的图像。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3日公布了“月亮女神”卫星拍摄到的“地出”和“地落”的高清晰度图像。 新华社/法新

探月背景: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探月背景:月球上一天温差超过350度从月球和地球的关系探究月球的“身世”之谜充满“诱惑力”的月球:地空连线的中途岛

11月7日,日本“月亮女神”在距地球38万公里处,从月球的“月平线”附近拍摄到“地出”“地落”的影像。而这两个过程,分别只用了短短70秒左右时间。该影像于14日被公布后,有媒体称,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月球上看到了地球的“地出”“地落”。不过,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表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在月球看地球,有些地方要么永远都能看见地球,要么永远都看不见地球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绕月卫星在月球附近拍摄到了“地出”“地落”现象,并不能理解为人类从月球上可以看到地球的起落。

朱进说:“如果你在月球表面,是看不到地球落下去、升起来的,它不像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起落那样,这两者的过程是很不一样的。”

事实上,月球总是以几乎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等造成的。所以,在月球上要么是永远都能看见地球,要么是永远都看不见地球,只有在月面的边沿处极少数地方才有可能看见地球会有一点变化。

“月亮女神”能拍摄到“地出”“地落”,主要是因为它拍摄位置选取得好,并正在高速绕月飞行

但是,在“月亮女神”号卫星上看地球就不一样了。因为 “月亮女神”是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处进行此次拍摄的,而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是384400公里,也就是说,拍摄时是在离月球表面很近的位置进行的。而卫星本身的运动速度极快,每秒钟能飞行几公里,卫星正是用这样的速度绕月飞行,并在接近月平线附近的时候分别用几十秒钟拍摄到“地出”“地落”现象。

实际上卫星用很短的时间拍摄到的“地出”“地落”现象,并不是地球真的快速在动,而是因为卫星自己在快速飞行的原因。这就好比人们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看窗外道路,觉得道路是在快速后退一样。

照片中的黑色太空是因为月球周围没有大气层的缘故

在此次拍摄的影像中,人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蓝色的地球及黑色的太空。那么为什么从月球附近能拍到如此清晰的黑色太空及蓝色地球呢?

“这是因为,月球周围没有大气层的缘故。”朱进告诉记者。“‘月亮女神’是在月球附近拍摄太空,由于月亮附近没有大气,卫星拍摄时就不会受大气干扰,所以从那里可以拍摄到真实的黑色太空,及漂亮的蓝色地球。”

我们晚上看天空就是黑的,上面还有星星,那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太空。白天我们经常看到天是蓝色的,那是因为地球大气将太阳照射过来的光线经过多次折射后的景象。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蓝光的散射作用最强,所以,天空在晴朗的大气条件下呈蓝色。(姚世春)

来源: 北京科技报

相关文章:
日“月亮女神”拍摄高清晰“地出地落”照片(图)
日本公开月亮女神卫星所拍月球表面照片[组图]
日本欲发"月亮女神" 与"嫦娥一号"进行探月之争
图片新闻:
A股总市值"缩水"4.8万亿元 市盈率、股价显著下降 权重股砸大盘
第三亚欧大陆桥以广东沿海港口为起点 跨21国 长1.5万公里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