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盛夏酷暑,重庆能源集团永荣公司作出承诺,今年不再号召和组织职工开展“战高温、夺高产”活动,让8000多名职工舒心、轻松、安全度夏。上海市建交委下发通知,气温在35℃以上时,除紧急抢险、抢修作业等特殊要求外,11:00至15:00,暂停所有的户外高温时段施工作业(7月3日《工人日报》、7月1日《新民晚报》)。
“战高温,夺高产”,一直是诸多国内生产企业的奋斗口号。人们把“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等,当作一种奉献和光荣。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很多企业组织过各种形式的“战高温”活动,也涌现出很多在高温下拼命工作的劳动模范。他们的事迹值得记忆,他们的精神让人感动。
但回过头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过去的“战高温”,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时的工地,几乎没有机械,做工靠的全是人力,越热越累,越累越热,只能依靠人的意志,咬牙坚持下去。即便是再好的车间,以前也没有空调,而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再热也不能停机。所以说,“战高温”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是生产条件的限制。
“战高温”的结果,可能会保持和加快一些生产进度,进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但“战高温”的代价,却是劳动者承受的巨大的健康压力和心理压力。我们的时代,物质财富已经基本满足,在很多领域还出现了“供大于求”,市场竞争也不是靠数量而是质量,所以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必要再“加班加点”搞生产。
社会的变革,不仅拉大了收入的差距,而且拉大了工作环境的差距。我们暂时还消灭不了这种差距,但可以给第一线的劳动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今年的高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加猛烈,很多地方刷新了同期高温的历史纪录。面对这样的“强敌”,从“战高温”到“避高温”,虽然可能放慢一些生产进度,却是社会和时代的一大进步。